焦点专题
PAR / 第239期 / 2012年11月号
不断的诘问思索 持续的前卫启蒙
进念.二十面体从一九八二年创团以来,就一直扮演著诘问时代、探询历史、忧心香港人当前生存处境、启蒙教育、文化关注、创意激发、反抗精神等多重角色。该团在表演美学上脱开线性叙事,而以质朴的肢体造型与多媒体形式,呈现非文本的前卫演出。作品累积至今已近两百出,多以系列为之。而进念与台湾剧场界从早期就展开交流,也激荡出不少创意火花……
PAR / 第239期 / 2012年11月号
颠覆历史「定论」 藉观古以知今
由编导胡恩威和电视剧《走向共和》编剧张建伟联手改编历史学者黄仁宇名著的舞台剧《万历十五年》,今年已是五度上演,并将於十一月底首度来台。《万历十五年》挪借了原著框架,以六位历史人物的六段独角戏,解开明朝灭亡的原因。胡恩威以「中国失败总记录」一语归结该书的核心精神,他说,重新演绎历史是为推翻传统历史论述的手段,提供反思历史的契机。
PAR / 第238期 / 2012年10月号
Sold out!票房长红的5个问号
分众市场,客制化剧场时代来了吗? 预算有限,早鸟折扣下杀观众买单? 网路崛起,脸书行销取代传统媒体? 口碑效应,名人证言推荐给不给力? 体验行销,校园企业推团票效益佳? 物价高涨薪水不涨,演出爆量荷包紧缩 剧场人,你准备好迎接更严苛的市场挑战了吗?
PAR / 第238期 / 2012年10月号
观众面目难明晰 「想像」中且战且走
对台湾剧场界来说,虽有某种程度的「分众」设定,但观众面目仍无法清晰明辨,在表演艺术制作人与行销者的眼里,「观众」究竟仍是一组「假设」,直到演出现场才「验明正身」的过程。而观众与作品这组想像的过程,确实能被掌握或操作吗?
PAR / 第238期 / 2012年10月号
不只是漂亮折扣 也是固票根本
近年来,国内表演团队时常推出「早鸟方案」,强调「最优惠」的价格,吸引观众下手购买,这通常可被视为行销手段,以试探市场水温、刺激购票热潮,亦可可以作为整体票房预估的基础,另一方面更可累积观众忠诚度。但当制作成本因物价节节高升,票价又难以调涨,「早鸟」替观众省荷包的美意,会不会成为票房难以回收的缺口?
PAR / 第238期 / 2012年10月号
Facebook兵家必争 关照粉丝不可或忘
社群网路的行销媒介,在现今剧场宣传上绝对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除了不断企画出观众的需求及连结,社群网络的粉丝专页需要关照及注意的,却与一般演出传单发送的形式截然不同。并非演出完了就船过水无痕,而是需要真的将这些粉丝当成「粉丝」来对待。即便演出已经结束了,都还要继续为他们服务。
PAR / 第238期 / 2012年10月号
观众见面三分情 交流中结下剧场缘
基於表演艺术是诉诸为特定时空之现场性的感官体验,在宣传期进行前导体验活动便是各团队时常运用的方式,透过讲座、示范演出、开放排练、见面签名会等,与可能的观众面对面交流,虽然行销成本增加,但重点仍与观众「关系的经营」,让活动作为彼此认识的介面。人,到底还是得一个一个把感情博出来。
PAR / 第238期 / 2012年10月号
名人出马挂保证 调高话题曝光值
名人推荐或站台,是行销上常用的手法,在表演艺术上也不例外。在名人的选择上,思考的点,一个是品牌形象连结,想要观众注目的议题,是否能透过名人的影响力而扩散出来;另一个是潜在客群经营,则是希望开发较少有机会接触的新潜在客群,让新的观众走进来。而邀请部落客看排写心得,也可以透过网路媒介的力量发挥影响力。
PAR / 第237期 / 2012年09月号
筝乐的新意与新艺
回溯历代的古筝型制,有从古时的五弦、十三弦到今日熟悉的十六、十八、廿一、廿五、廿六弦;在乐曲上,随著弦数的增加,乐曲也从传统古曲到繁复的现代创作。无论是外观或内在看来,都说明了这项乐器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相较於其他传统乐器的改变,历代乐人对古筝所做出的贡献,可说是首屈一指。
PAR / 第237期 / 2012年09月号
樊慰慈 渊博学养 亦创亦奏新颖乐章
古筝对樊慰慈来说,是「初恋」、也是「永远的情人」!虽然一路学习作曲、音乐学,任教后还作了十年的国际钢琴比赛研究,但始终没有放下练琴,所以能在暌违舞台多年之后,重新上台展开创作与演奏的「未来十年」。自创的新曲吸收了更多世界文化的养分与色彩,不但用了不同的指法,最重要的是他的「现代音乐」听来一点也不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