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专题

PAR / 第307期 / 2018年07月号

熟悉又奇异的事物 微妙又震撼的风景 郭贝尔的音乐剧场作品选介

歌手背对著观众,围绕一台老旧电视机,有如围绕著一位老友,与杂讯一同合唱,在休止的瞬间,像是电视机也会呼吸换气……太多看来有如施了魔法一般的画面与音乐,都展现了郭贝尔的童心与想像,取材自生活,进而在剧场时间中形成独特的美感,消除了生活与剧场之间的界线,郭贝尔让「物」与人的位阶均等,物不再只是静态被动,造成观众常识的冲击。在舞台上,物与人之间的一来一往,冲突与和谐的氛围中,引起有如东方哲思中「物我合一」的感受。

PAR / 第307期 / 2018年07月号

《代孕城市》作曲家暨导演郭贝尔 我希望以作品与观众眼神交换

即将於八月来台演出的《代孕城市》,是郭贝尔一九九四年时应法兰克福城市与德国青年爱乐乐团庆典委托而作,是他第一个大型管弦乐作品,迄今已在多个城市演出过。郭贝尔说:「我发现『乐团』及『城市』两者之间,有些时候是非常类似的,就像不同演奏群相互抗衡、在不同美学层次中相互碰撞一样,以不同经验寻找可能性并且与观众交流。」

PAR / 第307期 / 2018年07月号

大城市的混血音景 连线台北 《代孕城市》 捷运北投机厂化身音乐剧场

《代孕城市》的创作灵感来自於爱尔兰作家雨果.汉弥尔顿的同名小说,郭贝尔从书中汲取灵感,将文字编织成一个走出音乐厅外的音乐剧场。在与多个城市共振创作后,《代孕城市》将连线台北,将在台北捷运的北投机厂中,让台湾乐迷跟随台北市立交响乐团的脚步,走进这个重机械基地里的城市音景……

PAR / 第305期 / 2018年05月号

离开排练场的编舞家

离开排练场的编舞家,想要去哪里?想编出什么样的作品?能冒多大风险,花多少气力,去理解他者?想回答什么问题?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本期尝试跟随三位编舞家的脚步——与布拉瑞扬走进山,和陈武康跨越东南亚诸国模糊动荡的边界,随何晓玫穿越民俗祭典的人神界线——在这些广阔、陌生的田野中,试图接近他们的追寻,捕获一些意义。 离开而后重返的编舞家,「身体」作为他们最重要也最艰困的田野,是否依此产生质变仍是未知,但或许诗人T.S.艾略特会对此些漫长征途如此说道:「我们不该停止探索,我们所有的探索最终将回到我们的起点,并第一次了解这个地方。」

PAR / 第305期 / 2018年05月号

布拉瑞扬 在他人部落中 认真学歌

二○一七年年底,部落巡演到布农族的南投罗娜部落勘查演出地点,布拉瑞扬意外撞见罗娜薪传音乐团的每周固定练唱,离开山后,唱著Pasibutbut等古调的耆老的身影与声音仍胀满脑中,像多年前那晚脑中质问自我的多重声部,让他决定带著十一名舞者走回山中,创作《路呐》。他们跟随耆老学歌,发现「唱歌跳舞」完全不再容易,田野蹲得深了,精神进入歌里了,他很难无视歌曲背后的意涵与族人护卫自己传统的心意……

PAR / 第305期 / 2018年05月号

陈武康 东南亚之旅 传统与身体的撞激

再怎么「干净」,也避不掉文化的痕迹。或许是东南亚古典舞种种的文化内涵让他看到更广的世界,也或许是从他者身上照望到自身,到东南亚走一遭后,陈武康觉得自己「打更开了」,也渐渐地不再挣扎与执著:「我现在觉得,如果把传统理解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种身体经验的历史,那即便我周遭的文化,跟我喜欢的东西,可能不是同一件事,但当兴趣变成生活的一部分,那些养分也会留在我的身体里面,就也成为了我的一部分。」

PAR / 第305期 / 2018年05月号

何晓玫 壁虎之眼 穿透信仰文化背后的生命

「你看,三太子穿溜冰鞋、土地公把雷射光装在头上、白沙屯境有GPS定位……庙会的阵头日新月异,弹性地包容著时代的转变,台湾人好能接受这样的融合,对他们来说这是创意、是舞台。」何晓玫观察,台湾人的弹性除了在形式上,也表现在阵头、神将的精神上,表演者神/人状态的瞬间切换,「神跟人的界线好自由,走得时候很摇摆,是神,停下来表情马上转变了,又回到自己。」

PAR / 第305期 / 2018年05月号

在大时代困境与苦难之间 颠沛人生 焦灼之心 《同情的罪》原著作者茨威格

奥地利文学家史蒂芬.茨威格以小说《一位陌生女子的来信》为台湾读者所熟知,亦是六月份即将於台中国家歌剧院上演,由合拍剧团与柏林列宁广场剧院所合作的《同情的罪》原著作者。或许因受挚友心理分析大师佛洛伊德影响,他的写作风格交织了紧凑的叙事张力、精采绝伦的笔触,并暗藏心理学的隐喻,也因此成为廿世纪初期著名的德语作家。虽然前半生优渥顺遂,但在纳粹政权下,被迫流亡的他在异乡颠沛流离,最后选择自我了断,令人欷嘘……

PAR / 第305期 / 2018年05月号

「离经叛道」的说故事大师 赛门.麦克伯尼与合拍剧团《同情的罪》

英国剧场奉行「文本至上」的理念,导演的工作是以「服务」文本为最高指导原则,但对从小不愿墨守成规的赛门.麦克伯尼来说,真正的剧场传统是「说故事」,而故事当然不只存在於剧作家的文字里!他用肢体、影像等各种形式,让剧场观众用各种感官「体验」故事精髓,而他与柏林列宁广场剧院合作的《同情的罪》,则是其肢体性与剧场性特色的集大成之作。

PAR / 第304期 / 2018年04月号

当国乐遇上武侠电玩

一个是魔教长老,一个是五大剑派的二当家,武功高强的两人分属於正邪两派,却因为深厚的音乐造诣让两人摒弃了彼此身分,共同创出《笑傲江湖》一曲。经令狐冲之手传世,所奏之声或悠扬清越、或顿挫铿锵…… 即使武侠小说著重在政治、乱世、爱情、争战等剧情,但乐器或音乐的出现,却往往是直入内心又无法防御的重要武器。想想习武之人带著武器练功的画面,换上音乐家的乐器,孤独在琴房中一遍又一变的练习,谁能不佩服小说家将两者连结对照的功力? 从小说文字中的想像、虚拟电玩的视觉,再到交响音乐的无形……当武侠遇上音乐,那虚构的人物与故事套用在我们周遭,竟成为我们生活中最真实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