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专题
PAR / 第312期 / 2018年12月号
分享比赛经验的大师班 曾宇谦 与年少的自己相遇
小提琴家曾宇谦在三年前获得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小提琴大赛后,已经在国际乐坛崭露头角。这次担纲NSO美巡的压轴场,他也在演出前应邀至旧金山音乐学院及「北加州华人音乐教师协会」举行两场大师班,并以「如何为参加国际音乐比赛做准备」为题,与年轻学子们分享经验。不像成名大师的「明星式教学」,曾宇谦如邻家大哥哥般带著羞涩进行指导,诚恳分享他准备比赛的种种。
PAR / 第312期 / 2018年12月号
登上卡内基 让世界看到台湾 台北市立国乐团美国巡演
今年十一月初,将满四十岁的台北市立国乐团达成了台湾乐团的重要纪录——踏上美国卡内基音乐厅演出!可说是意义非凡。而为了让美国乐迷认识台湾、也认识台湾的国乐,此行乐团规画节目以「台湾音画」为题,团长郑立彬表示:「我们希望藉由这次的演出,不仅让北市国登上重要的国际舞台,也分享台湾的文化艺术成就给当地乐迷及朋友们。」
PAR / 第310期 / 2018年10月号
跨世纪的《叶玛》 身与心的锻造
卅七年后,希腊导演特尔左布勒斯选择再次执导《叶玛》;而今年也正是受法西斯党人杀害的西班牙剧作家罗卡,第一百廿岁冥诞。过了将近一个世纪、剧中触及的许多议题,在「过去、现在,到未来还会持续存在。」特尔左布勒斯如是说。 如今,我们都像那无法生育而努力想方设法的「叶玛」,或像她被社会观念所束缚的丈夫「璜」那般,封闭在彼此无法沟通的世界里。我们必须冲撞,在真实的世界中感受,并学习,「如何找回那巨大的能量、巨大的悲恸、巨大的惊叹和恐惧感受,」那种「敬畏」。藉由演出、藉由训练,或许特尔左布勒斯所锻造的并非只是演员的身与心,更是给予当代观众的当头棒喝。
PAR / 第310期 / 2018年10月号
荒芜之地上 自无形而显现的压迫与渴望 西班牙诗人罗卡的《叶玛》
《叶玛》是西班牙诗人罗卡所写的「农村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以农妇叶玛为主角,因渴望生子,而引发种种与家庭、外在环境之间的苦痛与挣扎。在人物对话或吟诵歌谣诗词的字里行间,罗卡於本剧中所使用的文句,沉静简单,却有股巨大的能量,甚至令人感到无比压力与暴力……
PAR / 第310期 / 2018年10月号
以当代的政治性,和当代的观众对话 访《叶玛》导演特尔左布勒斯
继二○一六年合作《酒神女信徒》,国家两厅院再次邀请希腊阿提斯剧院(Attis Theatre)创办人特尔左布勒斯(Theodoros Terzopoulos)来台,与副导演史特罗帕斯(Savvas Stroumpos)亲自甄选台湾演员,并由林子恒、蔡佾玲带领演员集训数月,搬演西班牙剧作家罗卡(Federico García Lorca)的《叶玛》Yerma,这也是他在一九八一年首度执导此剧后,相隔卅七年后再度执导。本刊特於排练空档前往专访导演,与他聊聊本次《叶玛》的制作发想、他的剧场信念及和台湾演员、艺术家工作的经验。
PAR / 第310期 / 2018年10月号
从身到心的修练 认识自己打开自己 访《叶玛》演员蔡佾玲、林子恒
在特尔左布勒斯导演前一部在台作品《酒神的女信徒》即已担纲演出的林子恒与蔡佾玲,有著相似的背景,都是大学戏剧科班,又负笈英伦,也涉猎不同的剧场系统,参与剧场演出之外,也在校园教授戏剧。前年开始,两人投入特尔左布勒斯所建立的「酒神的回归」训练方法。丰富历练至今而投入酒神系统,他们是如何看待「表演者训练」的呢?
PAR / 第310期 / 2018年10月号
老灵魂的养成日记 新秀演员答客问 王玺杰、李家德、胡宸宇
由国立传统艺术中心主办的「承功―新秀舞台」,是让台湾各类传统戏曲剧种的新生代展露才华的平台,这些当代的年轻人,有著热爱戏曲的老灵魂,为了舞台上精采的亮相,日日苦练。他们如何自我养成?对戏曲的传统与创新,又有什么看法?本刊特邀这次参与新秀舞台的其中三位男演员——王玺杰、李家德、胡宸宇,一起分享他们的经验与想法。
PAR / 第310期 / 2018年10月号
老灵魂的日常 新秀演员与她们的关键字 曾玫萍、任海文、孙紫n、林祉、吴代真、吴育霓
她们平常就像一般女孩,轻盈俐落地走在路上,是城市中的亮丽现代风景,但另一面的她们,却又在各类戏曲剧种的舞台上现身,秉持著老灵魂的坚持,在戏曲表演的路上,认真前行。在登上「承功—新秀舞台」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她们,一探她们的幕后人生……
PAR / 第309期 / 2018年09月号
真实场景中的不真实 放开逻辑的椎心痛楚 偷窥者舞团的创作与特色
出身亚兰.布拉德勒所带领的比利时当代舞团,偷窥者舞团的两位创作者——法兰克.夏堤耶尔和嘉琵耶拉.卡莉佐,承袭了亚兰.布拉德勒的扭曲和残酷,甚至在动作上更将舞者们逼向极限,最后用精致的场景和角色设定去包装;在普通到无法更普通的场景当中自然流动著些许不可思议的氛围,内容著墨於描述亲情与人伦的关系,却没有可依循的逻辑与真相,但依然让观者感受到椎心痛楚……
PAR / 第309期 / 2018年09月号
深刻发想慢慢酝酿 窥探世界的荒诞多样 访偷窥者舞团创作者法兰克.夏堤耶
夏堤耶喜欢用「团队」一词作为偷窥者舞团的代称,对他来说,团队当中的每位表演者都是像家庭成员般的共同创作者,年纪最长的成员有八十二岁。除了在年龄上跨越世代,表演者的专业背景亦是跨越领域,舞者、演员、乐手和声乐家,都是组成团队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透过深入而缓慢的创作过程,创造出的作品幽微而细腻,每个转折都包含著大量的心智投入,每个状况都需要时间慢慢酝酿,每个角色的历程都需要观众抽丝剥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