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专题
PAR / 第309期 / 2018年09月号
我们好像孩子 一起认真地玩 台湾成员刘怡君看偷窥者舞团
在《父亲》中存在感十足的刘怡君,是科班出身的舞蹈工作者,「在学校的时候,别人都叫我大牛,对事情有好奇心,会我行我素地冲过去。」刘怡君形容自己是「想得很多,走得很慢」的那种「牛」,秉持著这种特质,她游历欧洲、参与舞团,从观察中体验、学习,直至二○一三年加入偷窥者舞团。在这个难以定义的创作团体中,自由又富挑战性的工作方式,让她开心地说:「可以吃这行饭是多么幸运的事!」
PAR / 第309期 / 2018年09月号
现实与幻想之间 一场人生终点前的梦境 偷窥者舞团《父亲》
偷窥者舞团家庭三部曲的首部曲《父亲》,透过该团知名的「超级写实美学」,在设计为安养院接待大厅的场景中,演出亲子间沉重的情感包袱和无路可出的困顿,却是以诙谐甚至无厘头的方式,让观众游离在写实与幻想之间,舞台上的安养院是连接生与死的交界,也是人类衰老迷失的居所,上演著孤独、病痛、妄想;关於原初的欲望与美好的幻想,关於陪伴,也关於无尽的失去。
PAR / 第309期 / 2018年09月号
从无,到无限 2018新点子乐展
回想十九世纪,人类的制造出现了变革。大量机器的发明与运用取代了人力,以大规模的工厂代替了个人,造就了一个机器时代。然而,简单的机器概念往前可以推到西元前三世纪,而往后的复杂概念则是我们的电脑、平板与人手一台的手机。 音乐也是如此,当传统器乐受了电脑的冲击,五花八门的创作在我们周围发酵,创作、演奏、欣赏、评论之间的界线,也随著时代的发展,从清楚分明逐渐变得模糊。虽然机器带给人们方便,但离开了机器,甚至放下了乐器、乐谱,从古至今不变的,唯有丰沛的情感。「无」,才是「无限」!就算音乐的创造是从人到机器,我们更要抓住机器到人的初衷。 将在九月登场的「2018新点子乐展」即以“From Human to Machine”为题,推出三档从「人」、「人与机器」到「无人」的音乐会,让我们现场验证,音乐中「人」的存在意义……
PAR / 第309期 / 2018年09月号
音乐为何存在? 从神、君、人到非人 无限可能在未来
音乐从古至今,从服务教会或贵族,渐渐独立成为纯艺术,其创作的中心,从过去围绕著神,慢慢到君,再慢慢到「人」,现在更扩及整个自然宇宙,进入了形而上的「非人」境界。廿一世纪,音乐的创作与欣赏已突破过去的藩篱,迈向了更宽广的未来与可能。
PAR / 第309期 / 2018年09月号
数字与身体的游戏 创造共同的音乐剧场 「变数游乐园」 工作坊侧记
今年新点子乐展制作团队再度将去年「来自中亚的新语」音乐会的音乐总监 Artyom Kim请到台湾。试著将他所研究的「集体共同创作法」挑战在台湾非音乐专业训练的小朋友身上实现,八月十四日到廿一日的八天工作坊只是第一阶段而已,每天在国家音乐厅排练室里长达五个小时的排练,Artyom Kim与国内卅五位少年音乐家体力与脑力相互激荡,八天的数字与肢体游戏后,在返回欧洲的前一晚兴奋地跟制作团队说:「和这些小孩们一起工作后,我的脑中已经有了非常清楚的蓝图,有一天,我很期待能与这些小朋友们一起创造一个长达九十分钟的真正的音乐剧场!」
PAR / 第309期 / 2018年09月号
三场寻找自我的旅程 2018新点子乐展
今年的新点子乐展,主题是“From Human to Machine”,没有人,还有音乐吗?带著这样的疑问,策展人——作曲家赵菁文规划了三场音乐会:「竞技XYZ」让三位使用不同乐器的演奏家轮流PK,「变数游乐园」则打破经过严格训练者才能成为音乐家的观念,透过手机APP让素人也能打造现代音乐,「无人音乐会」则透过「3D球型环绕声场」来创造耳朵的新体验,让生活中的各种声音,重现为美妙的乐章……
PAR / 第308期 / 2018年08月号
「昆」与「能」 如梦似幻的回探与创新 关於台日共制的《绣襦梦》
历时两年,由国光剧团与横滨能乐堂双边共制的新编作品《绣襦梦》,已在六月份於日本横滨、新舄、丰田等三地演出,故事以昆剧《绣襦记》为底,以「梦幻能」架构编作,结合了偶戏、日本谣歌等,打造一出开创性的现代跨国戏曲,於日本古典的能舞台演出。九月份《绣襦梦》将搬上台中与台北的镜框式舞台,创作团队将如何因应变化,呈现这难得的跨国奇遇,令人期待。
PAR / 第308期 / 2018年08月号
实验新编中日绝学 让传统勇於探索传统 访《绣襦梦》主演温宇航
从剧情来看,《绣襦梦》完全颠覆传统本子大团圆的结局;表演形式上,除了昆曲,还加入日本舞踊、三味线演奏、传统讲唱艺术长呗及现代偶戏;世界首演场地在日本横滨能乐堂,剧场结构为「桥挂」衔接主舞台,与现代剧场镜框式舞台不同,禁设布景机关,不能使用字幕辅助观众了解剧情。面对这样一出不同语言、文化、艺术形式的实验新编昆剧,温宇航表示,「我是以慎重、胆大、心细三种态度做这出戏。」
PAR / 第307期 / 2018年07月号
没有风格,自成一格 剧场炼金师郭贝尔
郭贝尔,几乎就是一个引发话题的代名词。 打开耳朵聆听他的创作,有巴赫、贝多芬、史卡拉第、也有流行与现代。虫鸣鸟叫是他的元素,机械噪音屡见不鲜。 张开双眼,场上演奏家踢足球、打羽毛球,老人跳舞、孩童作画,还有煮沸尖叫的笛音壶。 所有的奇特在舞台上出现,刺激感官又让思绪迷乱。但更深一层探究,他所要讲的,无非是这一片土地与人类间的故事。 然而最朴实简单,却是最震撼的部分。透过音乐剧场,他犀利地、不断地提问,逼得我们面对逃避的现实。 作曲家、剧场导演、舞台设计者、策展人……没有一种解释可以定义他,只因他没有风格、自成一格。
PAR / 第307期 / 2018年07月号
迷样的空间 缺席的美学 难以定义的创作者XX郭贝尔
创作纵横音乐、剧场、视觉艺术领域,角色兼及导演、作曲家、教育者,「难以定义」可说是郭贝尔最鲜明的特色。他可说具备了「文艺复兴人」全才的特质,因自身的能力与多样兴趣,郭贝尔超越了传统艺术框架,扩充了编曲的概念,他演绎乐器和声响的方式,也扩充至剧场空间和光线效果中,并将语言和动态视为材料运用自如。继《白纸黑字》、《史迪夫特的事物》与《进击的狂想》,他的音乐剧场又将造访台湾,让本地观众能再度以五感体验其独特的艺术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