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PAR / 第279期 / 2016年03月号

一个人,在舞台上 独角戏的奥秘

如果说,舞台是演员的战场 独角戏,就是演员的终极杀阵 上了台,你只能单枪匹马、孤军奋战   演独角戏很难 因为演员不只要有义无反顾的决心,更需具备高度的表演能力与技巧 演独角戏很爽 只有演员把自己百分百坦露出来,才能感受与观众心神相知的魔术时刻   独角戏,是演员整理、沉淀、反刍自己的表演最好的方式 它迫使我们诚实面对匮乏、面对挫折、面对焦虑,对决自我,无从闪躲 不是每个演员都一定要做独角戏,但独角戏肯定会让表演之路大不同                                                                本期特别企画深入剖析独角戏的创作奥秘, 从文本类型切入,爬梳独角戏的表现形态 同时专访王世纬、魏隽展、黄凯临三位演员, 分享他们的独角戏演出经验 在《瘾.迷》即将来台上演之际, 本刊独家专访导演罗伯.勒帕吉,一谈他的独角戏创作方法与路径

PAR / 第279期 / 2016年03月号

演员又爱 却又无法免疫的剧场病毒 关於独角戏

当舞台上只有你一个人,你拥有了整个舞台,但也必须花全身力气才能让观众一直看你——独角戏,这是演员的终极挑战,是真诚面对自己与观众,与整个剧场的表演战场。这样的单人表演,可以用一切的形式,但「文本」是表演者最重要的武器,主宰著表演者述说故事的语气节奏和韵律,从而影响形式和身体动作发展模式。

PAR / 第279期 / 2016年03月号

在有限的舞台上 开展无限的旅程 罗伯.勒帕吉的独角戏创作

勒帕吉的作品中都有大量的自传元素,包括他的双语家庭,魁北克的分离主义背景等。在他的独角戏中,也经常出法语与英文交替出现,还有故事在两个城市中交替进行的状况。背后的主要原因,还是勒帕吉说的:「我非常注重角色产生蜕变的戏,但我也重视场景和主题有所蜕变。在一个舞台上穿越时间与空间,到无限去旅行,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但是这个发生在舞台上的蜕变,让这种旅行成为可能。」

PAR / 第279期 / 2016年03月号

我选择剧场 因为剧场充满了魔幻 专访罗伯.勒帕吉

继二○○七年的《安徒生计画》、二○一○年《众声喧哗》后,加拿大鬼才导演罗伯.勒帕吉的作品将三度造访台湾,首演於一九九一年的《瘾.迷》将再度呈现勒帕吉擅长的独角戏。勒帕吉为何重制这出廿五年前的作品?经过这些岁月,这出戏有了什么改变?趁此机会,本刊独家越洋专访罗伯.勒帕吉,请他一谈《瘾.迷》的创作与变化。

PAR / 第279期 / 2016年03月号

《瘾.迷》 时空交错的爱恋苦痛

描绘两个时空中生命经验交错的《瘾.迷》是勒帕吉一九九一年的制作,藉由三条故事线——法国艺术家尚.考克多、美国爵士大师迈尔士.戴维斯与虚构的演员罗伯,让观众看到,面对异国风情,艺术家们如何突破神魂颠倒的状态,将百味杂陈的自身经验转化为日后创作的养分。不同於著重拼贴效果的首演版本,廿多年后重制的《瘾.迷》强调舞台立体感的延伸,营造出三度空间的视觉幻象。

PAR / 第279期 / 2016年03月号

王世纬 每个演员都该做独角戏

说到国内的独角戏演员,王世纬可说是数一数二,演过多出让人印象深刻的独角戏作品如《白素贞》、《鬼扯》,前年怀孕时更挺著八个月的肚子演出《蚬精》。谈到独角戏,王世纬说演独角戏会提炼一个演员的功力,更需高度自我纪律才能完成舞台使命,而且「独角戏最重要的,除了演员要做足功课,更需要一个可以信任的团队。」

PAR / 第279期 / 2016年03月号

魏隽展 放轻松才能演好戏

魏隽展是相当受瞩目的新生代演员,尤其在独角戏这一块,演过《罚》、《巷子里的女人》、《最美的时刻》等,皆令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他说演独角戏「表示你有很大的冲动、你有话要说、而且是属於你非说不可的事情。」孤身一人在台上,最需要的是「很强大的想像力」,也要感受空间、放射演出的power,而最怕的是掉进「预设」陷阱里,第一千次永远要跟第一次一样。魏隽展的经验是,一定要很放松才能演好戏。

PAR / 第279期 / 2016年03月号

黄凯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丑

去年以独角戏《月亮妈妈》引起注目的黄凯临,在剧中发挥了在法国贾克.乐寇国际戏剧学校的学习经验,从自身与奶奶的记忆发展,以小丑、偶、面具打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诗意表演。黄凯临说,小丑不是刻意逗笑,反而是从透露窘态看到人性的脆弱,而之於独角戏更为重要的,还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丑。在追寻自己的小丑的过程,要跳出来看自己的样子,某种程度也是愈来愈认识你自己。」

PAR / 第278期 / 2016年02月号

他们的 台湾声音笔记

当年,有「农夫音乐家」之称的匈牙利作曲家巴尔托克(Béla Bartók),将大量的匈牙利民族音乐用在作品中,强烈的节奏、尖锐的不谐和音,成了他最特殊的语法。他曾说:「纯而不杂的音乐,是一股丰沛之泉,从『民间音乐』,我们可以学会『简洁的表达』,我们应该舍弃不必要的旁枝末节、用更精简的方式,表达我们想传达的讯息。」是的,艺术家要传达的,不过是一个精粹的理念。但别忘了,在去芜存菁之前,他花了多少功夫深入民间,采集落在偏乡的只字片语。 别说我们不懂,在台湾,也有许多人张大眼睛、紧抓麦克风尽力伸展,只为了多获得一点声响。林强、吴金黛、柯智豪、陈绮贞、郑宗龙、澎叶生,让我们听听这几位人物的故事,再慢慢唤起那早已遗忘的记忆……

PAR / 第278期 / 2016年02月号

从生活中观想 捡拾你我的遗忘 林强 郑宗龙

一个上山下海录制声音、一个从传统身体学习肢体。林强与郑宗龙虽然各属音乐与舞蹈领域,但却热中於「采集」。但别以为采集只是为了累积厚度,「收集,再丢弃!」才正是两人创作的现在进行式。一路走来,他们直到《十三声》交会,一同撞击融合、再将点子去芜存菁。林强说:「看了表演,只感觉我的音乐很好听,那我就失败了。」而郑宗龙则是全心聆听:「专注在舞蹈里、专注在舞蹈里!」他们期望的并非电光火石,反倒是浸泡在一个氛围里,抛出点子、消化、再生出新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