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PAR / 第69期 / 1998年09月号

无际焦虑,无限创作

创作,是艺术家自我的探索,它总是诚实的呈现自觉或不自觉的内在情境。九?年代台湾的舞台作品透露出一股焦虑的气味:不愿谈政治,却又让政治气息无所不在;希望走出女性悲情,却又点染女性血泪於篇幅中;渴望摆脱家国幻象,但又不断表露重建理想家国的期待 ;自闭於孤傲的殿堂,却叹遍寻不著知音。 正因?期望与失落的不断反覆、环境与个人的难分主从,激起了创作者的辩论、抒发与撷抗。我们也终将发现,时代中的创作者,?企望超越格局、又深涉於大环境中,无法自外……

PAR / 第279期 / 2016年03月号

「因为从前……」 让现代的舞动更有温度 回望传统的当代舞蹈剧场

从这几十年来国际间不断推陈出新的传统剧场现代化,似乎可以断言,以传统为底蕴、反照现代经验的作品,仍会与时俱进,成为创作者观照传统(地区性的或是普世的)、社会集体回应过去系绊的注记。这样的回望并不只是一种浪漫或矫饰,而是反映出人类存活的基本文化感知:「因为从前……」所以我们现在继续如此创作、展演。

PAR / 第72期 / 1998年12月号

装置艺术的形成

对新形式、新可能的追求,是推动装置艺术产生的原动力。

PAR / 第76期 / 1999年04月号

剧场.创作.行销

世纪末的台湾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行销的时代,行销的概念不只限於商品,就连政治、文化也无可避免。从近两年台湾剧场的运作上,我们可以看出各中大型剧团对行销的日益重视;然而,在表达自我意念的「创作」与市场导向的「行销」之间,是矛盾对立,还是相辅相成?而剧场的行销又有什么特殊的思考与做法?透过对剧场创作者与行销人员的访谈,我们来探究这其中的微妙关系。

PAR / 第77期 / 1999年05月号

你?我也?,冷暖各自知 各国戏剧?一览

?了让台湾有心设立表演艺术戏剧?的人,能有足够的范例参考,本刊特地搜罗了包含大陆、法国、日本、香港、德国、英国及美国等国的戏剧奖资料,介绍各个?项的创立缘起、评审内容与经过和与当地戏剧生态的互动关系;这些奖项有的历史悠久,有的别具立意,藉由了解这些「他山之石」,或许能让更多人思考并了解设立「?」的?正意义。

PAR / 第72期 / 1998年12月号

蔡淑惠:我的行动演出是从雕塑来的

我喜欢雕塑,它是三度空间里很纯朴的基点;如果问我的装置是怎么来的,它是从雕塑一路延伸过来的。

PAR / 第279期 / 2016年03月号

打破单一想像 开启更深层的对话 跨文化表演中的传统与当代

传统是融汇古今、揭示未来的美学对话,每个重新编作的传统,都是当代艺术的创新。传统与当代的对话,在跨文化表演研究中其实是讨论许久的议题,或许欣赏者真正该关注的是,这些表演如何在原有的窠臼之中,去突破跟挑战既定艺术形式与美学的想像,又或是,去慢慢玩味这些跨文化表演合作间的权力关系。

PAR / 第72期 / 1998年12月号

吴玛?:里外都是总体艺术

我喜欢自由地创作,说我做的是「剧场呈现」也可以, 那只是名词上的界定而已。

PAR / 第279期 / 2016年03月号

台湾原住民乐舞 「踏」著传统 「走」出当代

从早年原舞者以田野采集学习、在剧场中重现部落祭仪,原住民乐舞的剧场呈现走到今日,已「走」出当下的新面貌。近几年崭露头角的TAI身体剧场与蒂摩尔古薪舞集,虽仍秉持「田调精神」或直接在部落生活,但他们不自诩为整个「原住民文化」发声,而是进一步思考自己与「传统」的关系。透过脚步的探索、歌谣的入舞,他们努力活出传统,更积极踩踏出当代。

PAR / 第69期 / 1998年09月号

变与不变中完成自我

从《海潮音》引发「道」、「艺」的拈提争议,似乎将在刘静敏安於自然山林的选择之下,获得平息;钟传幸《罗生门》大胆的风格,从女性自觉的角度扩展至编导对人性的关注;而《2000》与《KiKi漫游世界》轻松明亮的色彩风格,魏瑛娟似乎不再陷於焦虑黑暗探索,反而超越人性观点,走向超然。不论是刘静敏的求「道」,钟传幸的求「变」,与魏瑛娟的求「新」,这三位女性创作者都在作品中转化自身内在的焦虑,化?对自己更上一层楼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