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PAR / 第287期 / 2016年11月号

艾瑞克.萨替 让后世玩味无穷的拓荒者

虽不像德布西、拉威尔之为后世熟知,艾瑞克.萨替却是绝对是法国作曲家能人异士中最独特的一位。其早期作品的和声被认为是印象派之先驱,已跳脱传统语法,甚至运用中世纪教会调式形塑旋律或和弦。中期作品著重对位手法,并在乐曲标题或音乐内容中,传达滑稽嘲讽的幽默风格,令人莞尔。晚期作品以剧乐为主,并提倡「家具音乐」,即不用刻意仔细聆听之背景音乐,可说是现今电影配乐之前身。

PAR / 第287期 / 2016年11月号

斯特拉温斯基:「萨替是我生平见过最怪异的人」 关於萨替的奇闻八卦

萨替是廿世纪法国作曲新秀所崇拜的偶像,也是当时知名作曲家眼中不可或缺的一号人物。拉威尔(Maurice Ravel)推崇他为法国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公开表明萨替是影响他最深的音乐家。当时的作曲家与乐评家汤姆森(Virgil Thomson)也肯定萨替的影响力「连诽谤他的人都无法否认」。然而,即使专业上声名远播,愈靠近他,就愈感觉到他的不可思议——他幽默,又忧郁;他讨厌无聊,却又创造无聊;他不喜欢一成不变,却又装扮得一成不变……连斯特拉温斯基(Igor Stravinsky)都忍不住大声疾呼:「萨替是我生平见过『最怪异的人』。」

PAR / 第287期 / 2016年11月号

一位误闯廿世纪的中古世纪音乐家 萨替神秘的思古幽情

萨替一生颇受中世纪文化与宗教神秘性吸引,曾加入了佩拉当自创的「天主教玫瑰十字会」,认同艺术对世界改造的重要性,成为该会的法会仪式作曲家。后来因不愿创作被制约而脱离,还自创「耶稣主导的艺术都会教堂」。而玫瑰十字会创作规定强调的数字3与4(及其倍数),也在萨替的创作中留下不少痕迹……

PAR / 第287期 / 2016年11月号

难以捉摸 超越时代 萨替的前卫创意

充满了稚气的想像、不时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法国作曲家萨替的音乐,令人相当难以捉摸。身处於社会急遽变动,艺术潮流此起彼伏的时代,为了走出法国音乐的因循、守旧,并摆脱以日尔曼音乐的影响,萨替与同侪如德布西、拉威尔努力创新,而他的创意似乎更成了后世「偶发艺术」、「低限音乐」的先声……

PAR / 第287期 / 2016年11月号

先驱者的踅声, 谁说知音难寻? 萨替对同代人与后世的影响

萨替音乐里的静态与反覆特性,在廿世纪后半结晶成「极简主义」的潮流;而他与「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等视觉艺术家的合作,跨艺术的理念至今历久不衰。萨替因其尖锐与不妥协的个性,导致生前的人际关系一再更迭;而其最长久的同盟关系,反而是与受到东方哲学薰陶的约翰.凯吉。从萨替的生平与影响来看,先驱者的确孤独。但回顾德布西、拉威尔与凯吉等人与他对自己的评价,吾人亦很难断定,萨替自己是否比别人更了解自己。

PAR / 第286期 / 2016年10月号

实境舞台.环境剧场

过去,打破制式的舞台空间,被视为是艺术在社会之中的政治行动,象徵著对主流价值与体系的反动。   如今,走出镜框剧场的演出,成为创作者探索美学形式的判断选择,连带牵动艺术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国际上,许多重要艺术节,例如法国亚维侬艺术节、巴黎夏日艺术节、德国鲁尔艺术节等,纷纷邀请观众走出剧院,体验户外舞台的自然感动。 在台湾,现代剧场一路发展,「环境剧场」亦是不可或缺的风景,限定场域制作、重新定义观演关系,见证国内表演艺术生态的多元面貌。 今年,两厅院的国际剧场艺术节,首度走出剧院舞台,让表演遍地开花——希腊导演狄奥多罗斯.特尔左布勒斯在户外广场重现希腊经典悲剧《酒神的女信徒》;莫比斯圆环创作公社运用板桥435艺文特区打造《梦外之境》;继《祭特洛伊》之后,金枝演社将在户外停车场,搬演《伊底帕斯王》。 秋高气爽,户外看戏,四处皆舞台,无处不表演,一起感受实境舞台的真实魅力。

PAR / 第286期 / 2016年10月号

从打破体制 到让艺术走入生活 探索欧陆当代在非剧院场地的演出

从剧场艺术史来看,剧场的演出本来就是在户外呈现,如一场共同参与的庆典,是到后来才进入室内剧院,成为特权阶级附庸风雅的娱乐。但到了一九六○年代,因前卫艺术与抗争风潮的启发,艺术家开始走出剧院黑盒,试图找回剧场原有的节庆性与共享特质,於是多样的舞台实验在废弃空间、古迹发生,让民众见识到表演艺术的多元性,及深度思索景观社会与个人生活的关系。

PAR / 第286期 / 2016年10月号

打破空间局限的剧场实验者们 欧陆与日本户外表演团体介绍

走出剧场,街头、森林、山边、水滨,处处都可能是剧场!国际上许多表演艺术家以天地为舞台,呈现不受空间局限的创意,就让我们来认识数个来自欧陆与日本的表演团体,略探他们的创作面貌。

PAR / 第286期 / 2016年10月号

从穷通之变 到为创意挖掘空间 速写近年台湾环境剧场样貌

一九九○年代,台湾小剧场运动的风起云涌,在表演空间严重不足、场地申请不易或租金负担下,许多剧场创作者走入茶馆、餐厅、画廊等空间,争取发表的舞台。如是「穷则变、变则通」的前提下,近十年来的环境剧场活动愈来愈蓬勃,且出现了更多积极主动的美学目的,到此,环境剧场的创作,可说是不只将表演物理性地置放入各种空间,更著眼於表演文本需求的空间特性、人文历史等。

PAR / 第286期 / 2016年10月号

沉浸於狂喜的身体 洗涤精神的污垢 特尔左布勒斯的《酒神的女信徒》

《酒神的女信徒》是特尔左布勒斯与他的阿提斯剧团成名作,当年他以民俗仪式入戏诠释古希腊悲剧,引发国内外的两极化评价,却也让他与反动欧洲文明、回归原始的欧美前卫运动接轨。特尔左布勒斯以独特的训练,让演员身体达到狂喜的状态,回归到既是个人也是集体的潜意识中,从而自然地传递一个全新的语言。特尔左布勒斯传承古希腊的人文精神,以仪式性的身体剧场,洗涤现代人的精神污垢,俨然是跨越时空与文化的剧场巫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