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PAR / 第285期 / 2016年09月号

拆解拜物时代 时尚与你何干? 向井山朋子《魔时尚》

将在台中国家歌剧院举行世界首演的跨界制作《魔时尚》,由旅荷日裔钢琴家向井山朋子策划发想,结合十位舞者、一位钢琴家、一名建筑师,以身体、舞蹈、音乐、空间……展现一种观看时尚的切面,拆解当代拜物时代精神下的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等概念。全明星跨国幕后班底中,最大卖点就是建筑师伊东T雄与织品设计师安东阳子合作的舞台设计,这也是伊东的舞台设计处女秀,与外部建筑相互辉映。

PAR / 第285期 / 2016年09月号

感官全面启动 让华格纳也吃惊的「总体艺术」! 拉夫拉前卫剧团翻转歌剧《莱茵黄金》

台中国家歌剧院开幕重头戏,就搬出重量级的华格纳歌剧《莱茵黄金》,为了让台湾观众体验廿一世纪的「总体艺术」,这次邀来去年以户外演出《布兰诗歌》惊艳观众的西班牙拉夫拉前卫剧团,演出该团与瓦伦西亚苏菲亚皇后剧院联手打造的版本,运用特有的「拉夫拉语言」,结合影像、科技、特技,全然实践华格纳总体艺术的梦想。除了有多位台湾声乐家演唱,并由指挥吕绍嘉率领国家交响乐团演出,让这出前卫的制作,揉合了属於台湾的声音。

PAR / 第285期 / 2016年09月号

在奇绝科技的乐声中 重现「愤怒」 郭贝尔之音乐剧场制作《进击的狂想》

《进击的狂想》由有美国现代音乐先驱之称的哈利.帕奇所作,首演於一九六九年,然而之后沉寂了四十多年,直至二○一三年德国音乐剧场鬼才导演郭贝尔才用新颖的科技重新打造推出。整出音乐剧场以「愤怒」为叙事核心,悲剧起头喜剧结尾,而作曲家帕奇设计的前卫乐器如云室瓶、战利品、西萨拉琴等,也将於《进击的狂想》演出时展现。

PAR / 第285期 / 2016年09月号

一热一冷 女舞者的两款肖像 奥雷利安.博瑞的《你怎么样了?》、《纠缠》

善於跨界合作,融合马戏、舞蹈、视觉艺术、音乐的法国导演奥雷利安.博瑞,其作品多尝试在物理空间与形式中去触碰事物的边缘。这次来台演出的《你怎么样了?》与《纠缠》,是其「女舞者肖像三部曲」前二部,演出不只在编舞上展现出截然有别的身体质地,也因著表演者作为「普通人」所历经不同的舞蹈人生,而幅射出极热与极冷的舞台景观。

PAR / 第285期 / 2016年09月号

艺术参与的欧陆狂潮 吹响亚洲第一战 社区歌剧《迷宫魔兽》结合在地艺术家演出

「社区歌剧」指的是透过结合当地语言、演出者与制作团队,发展出独属地方特色,或是由一群专业艺术家制作,针对一个特定区域的歌剧作品,这次台中国家歌剧院制作的社区歌剧《迷宫魔兽》,去年在欧洲三城市演出,今年在台中成为亚洲首演,将由黎焕雄导演,德国指挥柯尔梯带领国立台湾交响乐团,与台中在地艺术家合作呈现。

PAR / 第285期 / 2016年09月号

在地团队摆开阵式 绽放生猛活力 精采作品展现多样台湾 欢喜迎接新剧院

台中国家歌剧院开幕季演出,当然不能缺少在地团队的精采演出,除了有导演钟乔与中部居民推出一场结合地景、仪式及庶民文化的表演行动《寻.里山》,将鼓艺打出新天地的九天民俗技艺团也精选历年演出精华曲目呈现「九天鼓乐.经典重现」,而台中知名现代剧场——大开剧团则将演出《男人帮—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以喜剧手法呈现台湾六、七年级男人的友情观、爱情观与生命观。

PAR / 第284期 / 2016年08月号

世纪末的浪漫与璀璨 荀贝格的「生」与「死」

在廿世纪的最初的十年间,人类的思想有了巨大的改变。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普朗克的量子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让人们对自己、空间,甚至对宇宙的了解产生了剧烈的改变。音乐史上亦同,在那个浪漫到极致的年代,调性就像张满弓的弦,从绷紧到崩坏,仅仅是一线之间。在这蓄势待发的一刻,作曲家荀贝格毅然出现,奋力打破了数百年沿用的成规。 他的「生」开启了一个时代,影响了岂止是他的学生辈;他的「死」并非一种终结,而是另一阶段开始。不管面对的是谱纸还是画布,荀贝格紧握用一枝笔,用生命涂抹著世纪末的浪漫与璀璨。

PAR / 第284期 / 2016年08月号

从调性到非调性 历史之必然?! 大时代下的荀贝格

在音乐急速发展的十九世纪,「调性」实受到两面不同的待遇:一方面,音乐理论家尝试以人类学、生理学等角度,证明大小调的调性系「自然」的、「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作曲家们却早已蠢蠢欲动,在或大或小的层面上挑战这个体系。如萧邦、李斯特、华格纳都有挑战调性的作品,即使被视为新音乐创始者的荀贝格,其「非调性」时期亦是以渐进的方式所开创。可见廿世纪初的调性瓦解,不仅不能简化为历史的断裂,反而更显其不得不然之趋势。

PAR / 第284期 / 2016年08月号

在抽象色块与线条中 与音乐同行 画家荀贝格

荀贝格有如梵谷般画了许多自画像,但画风更远离写实、更抽象;而孟克画作中常有的那种令人不安的言外之意,及难以言喻的荒诞、诡异、嘲讽,经常被荀贝格表达得更充分。荀贝格的绘画创作大多完成於一九○八至一九一四年间,这正好也是他的音乐创作从「后浪漫时期」过渡到「无调性时期」的时候。如此的巧合,是否与「盖斯特尔事件」有关,而激发荀贝格以异乎寻常的激进方式创作,藉之抒发内心的抑郁?

PAR / 第284期 / 2016年08月号

断开「调性」锁炼 打开音乐未来 荀贝格、贝尔格与魏本的开创

在调性濒临崩解之际,荀贝格毅然决然抢先一步、劈开调性的束缚,并以「十二音列作曲法」,用以代替传统的调性。不论他是革命者,或是承担历史之必然,他都勇敢面对,披荆斩棘,影响的不只是「第二维也纳乐派」,更为「新音乐」开创了康庄大道。如同他所说的:「对我而言,作曲曾是种乐趣,现在却是种责任。为了音乐的进步,不管自己是否喜欢,都必须发展这个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