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PAR / 第289期 / 2017年01月号
十个面向,看向大剧院时代的未来
当剧场多了、大了,节目更多元了,对表演艺术的创作者、观众、剧场的经营者来说,将面临什么样的状况?可能碰上什么样的问题?以往僧多粥少的团队与表演场的的关系在未来两三年即将反转,需求增加,创作的质因为量的改变而产生什么变化?在政府有限的预算下,补助已不能满足愈来愈多的团队,大剧院时代的来临是否引领著台湾表演艺术界航向另一个希望?是在地扎根?还是迈向国际?或是迎向市场?透过十个面向,本刊编辑部爬梳脉络,提出观察。
PAR / 第289期 / 2017年01月号
大剧院时代到来,他们怎么说?
九位表演艺术的前线工作者 针对以下六个关键问题 他们剖析过往,想像未来 给大剧院时代的备忘录 1.随著台中国家歌剧院正式开始营运,加上台北的国家两厅院、高雄的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台湾戏曲中心等,为台湾迎来「大剧院时代」,您认为这是否表示台湾艺文发展迈入了新的里程碑?它具有怎么样的指标意义? 2.您认为音乐与表演艺术遇到大剧院时代,会面临的问题,需要预先思考的地方有哪些? 3.对您来说,这几年表演艺术让您感觉最有活力的,台湾最能与世界对话的,是什么部分? 4.剧院与创作者、观众的理想关系是什么? 5.大剧院时代对您的工作(或生活)造成什么改变? 6.大剧院时代来临,最想给年轻的剧场工作者什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