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PAR / 第40期 / 1996年02月号
扮演内心深处的一?花 记戏剧治疗创作?习活动
「人类从小不需经过学习就懂得玩(play),然而长大后,不知不觉中就丢掉了这种本能……」
PAR / 第40期 / 1996年02月号
不是治病,是经历一段生命的过程 访吕旭立基金会执行长黄序美
吕旭立基金会可能是国内目前,唯一定期开设剧场治疗课程的单位。在他们的经验里,参与者主要是想藉参与剧场治疗来更了解自己。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号
脚踏实地拚艺术 人才需求僧少粥多 现象7:不再编导至上,「制作人」时代来临?
这两年表演艺术圈出现了制作人当家的新趋势,有别於以往以导演挂帅的经营模式,由制作人/主创者双轨并进的制作方式浮现,创作者更无后顾之忧也开创跨团、跨域合作之可能,比如莎妹剧团与日本第七剧场共制的《交换手札》、耳东剧团《服妖之鉴》、创作社《四情旅店》等,制作人也不只控管预算监督行政,更要高瞻远瞩通晓全局。而当制作环节更受到重视,是否代表大环境已往更完善更健全的目标迈进?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号
打破「美」的框架 寻索如何成为「人」 现象8:邀请素人跳舞,编舞家在想什么?
美国六○年代的后现代舞蹈家,曾推动业余者跳舞,藉此提出对於舞蹈走向形式僵化与机制的质疑;而这两年推出素人跳舞作品的台湾编舞家——林素莲、刘冠详与林宜瑾,又是在怎样的思考下进行这样的创作?出身科班的他们,他们的叩问指向「台湾专业舞者的反思」:何以专业舞蹈训练出来的舞者们,会忘了为何而动?会难有人性的展现?以及难以反映台湾在地性的动?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号
找老师找舞台 为「接班人」打造未来 现象9:前辈大师纷凋零,传统戏曲界展开新世代培植
传统戏曲界今年痛失多位大师,更让人感到后继者培植之迫切。包含京剧界的国光剧团、台北新剧团,歌仔戏界的明华园、唐美云歌仔戏团、春美歌仔戏、秀琴歌剧团等,纷纷推出新秀培植计画与剧码,让戏曲接班人能够透过舞台实战,精进技艺,也及早被观众看见……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号
表演愈来愈「真」 虚实疆界模糊难辨 现象10:身体的真实展演,是表演艺术还是行为艺术?
这一年中有不少演出,愈来愈趋近「行为」而非「再现」,「实践」而非「表演」,「经验」而非「诠释」,与行为艺术的疆界愈趋模糊。主动或被动的身体实践是行为艺术的核心,而《他妈的茱丽叶》、《哈姆雷特机器诠释学》、《神游生活》、《中性》的表演中,表演者以身体亲历的感受传达讯息,犀利提问;或是如夏玛兹的《吃》、温帕许的《如饥似渴》以身体操作的(反)极限运动,运动诱发的观众身体感……或许在叙事不再独霸表演艺术的年代,身体实践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度。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号
PAR People of the year 朱宗庆 台湾的荣耀 也荣耀了台湾
个人超过卅年的努力,不但以击乐出发拓展无限可能,更让台湾成为全球打击乐重镇。获得世界打击乐最高荣誉「PAS名人堂」的肯定,非但是台湾的荣耀,也荣耀了台湾!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号
PAR People of the year 蔡博丞 国际舞坛新星 创制并重昂然前行
作为近年备受瞩目的年轻世代编舞家,蔡博丞未以官方新秀补助为标的,而以自身手腕与能力,戮力以作品投石问路,从而登上国际舞台。除了计画性地编创了短篇、中篇、长篇作品,以面对国际市场的不同需求外,亦同时连结国内外网络,串起交流可能,创作、制作并行,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号
PAR People of the year 刘建帼 不拘传统多元挥洒 翻转故事独树一格
没有传统包袱,自由、包容、灵活的创作身段;不自我设限、力求创新多变的形式风格,编导刘建帼的作品质量均丰,同辈创作者无人能出其右,是台湾戏曲新生代创作者中最值得关注的指标人物。
PAR / 第289期 / 2017年01月号
两厅院30周年 大剧院时代来临!
国家两厅院三十而立之年 这座岛屿,同时迎来 台中国家歌剧院、台湾戏曲中心的落成 高雄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台北表演艺术中心也迈向最后阶段 这些新的大剧院是航向城市的船 装载传统与现代的未来 装载人们来不及伸手去指的,新的事物 大剧院时代来临 也是重新激发社会想像力、艺术公共论域的契机 在剧院里面看戏的人 在剧院广场运动的人 经过剧院没有伫留的人 逛美术馆却不进剧院、音乐厅的人 未来 如何都是同一群人 是的,这是一个问题 因为种种问题必然发生 让我们就此启航 迎向大剧院未来 探问可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