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PAR / 第340期 / 2021年07月号

黏住外籍乐手的台湾爵士风土XX访Nick Javier、Matthew James Fullen、山田洋平、泥滩地浪人

在爵士乐的舞台上,不难发现有愈来愈多外国籍乐手的身影,多年来,这些从世界各地到来的乐手们,不仅带来更宽广的视野,也为这块土地注入了能量。是什么吸引他们前来?又是什么让他们落地生根?转个角度,看看他们眼中的台湾,究竟有什么不同?

PAR / 第340期 / 2021年07月号

重度乐迷的爵士风景

在爵士里,他们听到自己;因为喜欢爵士,他们的生活变得有些不一样。透过爵士研究者、剧场导演、音响公司负责人、歌手/广播电台主持人等重度爵士迷的记忆与感触,让我们一窥爵士的迷人之处。

PAR / 第340期 / 2021年07月号

我们有没有「台味爵士」?

百年前,爵士乐从美国传递到日本,再从日本抵达台湾,中间经过了不少旅程,也经历了时代变迁。虽说爵士如料理,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就能适切地调成当地的味道,但改变了「食材」、更换了「调味」,「台湾的爵士」是否创造出了属於自己的独特风味?一个理论,总要经过假设、验证,最后才能归纳结果。「台味爵士」是否成立?让我们听听他们怎么说。

PAR / 第340期 / 2021年07月号

台味爵士聆听报告

话先说在前头,当然是我个人的看法,爵士乐是美国的音乐,这跟歌仔戏是我们的音乐一样逻辑。於是,你找一个世界级的歌唱家,帕华洛帝或卡拉丝都好,请他学唱个歌仔戏,恐怕一辈子都没法唱出真正的韵味,反之亦然。以下推荐5张精采的专辑,它们不见得是台湾史上最「正统」或最「厉害」的爵士专辑,却是我个人认为最有「台湾味」的爵士唱片。

PAR / 第340期 / 2021年07月号

台味爵士阅读报告

台湾谈爵士的专书太少,即使把《刘仁阳谈唱片》、《男孩呐喊自由鸟》、《台北秘密基地》、《女人在唱歌》等只提到一部分爵士的著作也找来,也就那么数十本,当然,敝人才疏学浅,可能很多作品没有关注到,请十方大德不吝指正。

PAR / 第339期 / 2021年05月号

这个Moment,让我们线上演出!

Covid-19自2019年底在中国武汉首次被发现后,於2020年初迅速扩散,全世界目前已有超过一亿人确诊。而在整个产业链里,艺文产业往往被视为「非必要工作」,且在禁止群聚、社交距离等要件下,导致剧院关闭、演出暂停,让表演艺术产业瞬间停摆,惨淡之景,首当其冲。直至近期,部分国家疫情有趋缓之势,陆续将剧场开放;但维持将近一年稳定生活与剧场演出的台湾,却在5月初急转直下,确诊数拉升,加零的变成是剧场演出,取消、延期成为节目表的唯二字样——此时,不管是停摆、或是缓步复苏,线上演出作为疫情下的权宜之计,似乎正开放了剧场的空间限制。本次的特别企画将以台湾、香港与新加坡的线上演出案例,让我们一起在线上群聚,找下一次相会於剧场的契机。

PAR / 第339期 / 2021年05月号

《Surprise Delivery和合快递》用惊喜与艺术对抗疫情 明日和合制作所的「艺术行动主义」

长於非典型剧场制作的明日和合制作所,在5月本土疫情升温、所有演出被迫取消之时,拿出去年投案文化部艺文纾困作品的2.0版《Surprise! Delivery 和合快递》,汇集25名各领域艺术家参与,透过线上的艺术行动,以创作者与观众一对一或少量的形式,为艺术家微微纾困,也为观众带来疗愈。虽然线上演出各个环节仍在摸索中,但是要将此「艺术行动」更为「作品化」,或是发展新的行动,「我们都没有抗拒这两种可能性。」明日和合制作所的主创者如是说。

PAR / 第339期 / 2021年05月号

超越权宜与临时的动力和想像 浅谈香港线上展演的创作趋势与现象

自去年初疫情爆发,香港的表演艺术团队面对无法实体演出的困境,即展开线上展演的尝试,光线上现场直播或录播,或利用线上会议平台进行的表演制作接近200个。虽然在政府资源的挹注下,直播技术与网路硬体配套均有成长,但线上展演形式与美学是否有进一步探索?在抱持著权宜与临时的观望心态中,表演艺术工作者如何面对这样的未来,值得持续观察。

PAR / 第339期 / 2021年05月号

放下剧场包袱 在线上创造观剧新体验 新加坡实践剧场《她门的秘密》

面对疫情的卷土重来,新加坡实践剧场将原本线上与实地并进的悬疑作品《她门的秘密》,全面转为线上,除加入更多技术打造临场感,更吸引不少海外观众参与,并且善用线上展演不受限於时空的特性,让观众可以用更多时间参与与交流。导演郭践红乐观表示,在线上做剧场不是取代剧场,创作者放下对剧场的包袱,从中学习、创作,而团队也在新形态的展演中,跟观众一起找到参与的方式。

PAR / 第339期 / 2021年05月号

打开,两厅院表演艺术图书馆

在数位剧烈加速度的时代,读者面貌、阅读习惯已然转变,表演艺术图书馆将如何打造新的体验模式?面对有限的空间,将如何延展出新的典藏法?图书馆的建筑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为何?在数量庞大的典藏品中,图书馆员又该如何梳理出属於自身时代的观点,回应所处现实?当代科技、数位资料库建置将如何影响未来图书馆面貌? 本期封面故事将带领你推开9间表艺「图书馆」大门,尝试回答以上问题。 我们从台湾到欧美、东亚,从线下到线上,盘点此些类型各异、各有所长,但都以典藏表演艺术知识为己志、连结过去与未来的专业机构,看它们如何严守其独特性与价值——透过典藏法、转译法、展示法、空间设计、数位技术应用等门道,重新与使用者建立连结,在时代变化中站稳脚跟,产生创新的变革。 未来已经到来,只是还未流行。让我们先走进厉害的图书馆,一探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