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PAR / 第295期 / 2017年07月号
曼谷观光剧场地图
国外旅客经常参与的文化娱乐活动也包含了观光剧场表演,透过这些演出,旅客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泰国」?
PAR / 第295期 / 2017年07月号
台湾创作者眼中的泰国 许家维 古老事物已消失於日常,但仍存於传统表演中
一九八三生,其录像作品多探究现实与幻象、历史与当下间的间隙,融合当代艺术与电影的语言,并透过建立镜头以外的事件,连结历史所未及的人与地方的关系。作品《回莫村》描绘泰北边境被遗弃的军队所面临的多重文化交错、不被认可的尴尬身分及边境地区孤军部队的故事,於二○一七年获第十五届台新艺术奖的年度大奖。
PAR / 第295期 / 2017年07月号
台湾创作者眼中的泰国 陈武康 现代又传统、融合又大胆的国度
舞剧场艺术总监。二○一六年首次与泰国编舞家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合作,於台北宝藏岩进行跨国「身体的传统」交流计画,克朗淳於此次交流中分享了从泰国传统舞蹈中发展出的Circle with exits all around技巧;二○一七因国艺会支持的「打开罗摩衍那的身体史诗」专案赴泰国,再度开启与克朗淳的合作交流。
PAR / 第295期 / 2017年07月号
台湾创作者眼中的泰国 吴文翠 以祭仪身体与泰国少数民族接上地气
梵体剧场艺术总监。一九九五年开始接触舞踏,以祭仪式的身体演出为特色,二○一五年参与差事剧团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里山计画」,於日本、美浓、台中、泰国演出。二○一七年三月七日至十七日至泰国Tha Long村进行「湄公河里山」第一阶段初探。
PAR / 第295期 / 2017年07月号
台湾创作者眼中的泰国 蔡蕙 泰国人对其音乐极为虔敬且自豪
作曲家,耶鲁大学音乐硕士及宾州大学博士。作品曾於台湾、奥地利、法国、美国、香港、韩国、南非、日本、新加坡演出,也曾为比赛指定曲。除乐团外,多次与剧团合作。近年主要指导学生进行台湾开口狮之音乐探索与创新,於教学外并涉猎台湾传统音乐研究及创作融合传统元素之乐曲。目前为台湾作曲家协会秘书长及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传统音乐系主任。带领学生积极与亚洲其他国家传统音乐交流,并投身跨国创作。
PAR / 第294期 / 2017年06月号
艺绽缤纷在狮城XX新加坡
一路向南正夯,新兴亚洲的东协诸国近几年成为全球热点,金流、人流汇聚之所,首站本刊率先敲敲东协大门——新加坡,一窥当地表演艺术现况。 这个国土面积只有台湾的五十分之一的国家,位居交通要冲,不仅拥有全球最佳机场,也是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一向以多元民族、经济挂帅、雷厉风行的法治闻名於世,而艺术作为时代精神的反映,月之亮面与暗面共生,多民族不只繁花似锦,审查、补助制度下,艺术家的顺从或抵抗,也成为理解星国的重要切入点。 本刊从表演空间切入,并分析当代华乐、华语戏剧、当代舞蹈风景,并由新加坡艺术节艺术总监王景生、十指帮钟达成、舞人舞团郭瑞文、华乐团驻团指挥郭勇德等在地艺术工作者现身说法,以各切面尝试拼凑新加坡表演艺术时况。
PAR / 第294期 / 2017年06月号
集中市区咫尺可达 赶场方便效率佳 前进!新加坡表演空间攻略
空间有限的新加坡,表演场地相形集中,多分布在中央商业区一带。除了有殿堂级的滨海艺术中心,还有古迹级的维多利亚剧院与音乐厅和旧国会大厦,甚至在国家博物馆与国家图书馆中都有可看表演的剧场空间,而在栽培艺术人才的几所学院中,也都有供学生与外部人士使用的小型剧场……点与点之间距离甚近,在节庆之时,带给艺术爱好者许多方便,赶场完全无须舟车劳顿!
PAR / 第294期 / 2017年06月号
中国传统、南洋扎根 华乐漂洋绽放 新加坡华乐发展速写
中国传统音乐随著华人的渡海移居,流传到新加坡,早年以民间社团形式演出潮州音乐、客家汉乐、广东音乐及福建南音等,后来陆续发展出编制完整的华乐团,更发展出国家级华乐团如新加坡华乐团。透过学校教育与社团推广,新加坡的华乐欣赏与学习风气相当蓬勃,团队也藉由委托创作与作曲比赛,累积具南洋风味的华乐曲目。
PAR / 第294期 / 2017年06月号
在地化与多元化 缤纷中走向未来 新加坡华乐发展历程与现况
除了承接学习中国传统的乐曲,新加坡华乐界也积极发展拥有在地特色的创作,除了融合马来、印度特色的乐风,更发展现代音乐的声响概念,无明确旋律的现代音响,重视节奏无限强弱悬殊的层叠,丰富而多彩。而除了大型华乐团,也发展出室内乐形式,演出结合西乐,古典融进爵士,传统融合时尚,华乐的声音已经演变得相当多元。
PAR / 第294期 / 2017年06月号
穿梭在柳暗花明之间 浅谈新加坡华语戏剧发展近况
新加坡的华语戏剧近十年来发展蓬勃,类型包涵原创现代剧场、华语音乐剧、偶戏与社区剧场等,团队也积极与观众互动以培育观众,并致力於演、编、技术等人才的培育。但面对新加坡逐渐趋向单一语言(英语)的社会环境,华语剧场团体也产生了危机感,他们自问:什么是新加坡华语剧场?我们的定位是什么?没有了华语剧场,我们还是「新加坡剧场」吗?华语剧场接下来的前景如何?透过创作,他们持续回答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