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PAR / 第324期 / 2019年12月号

现象4:各地场馆、艺术节,跨地域连线抢抢滚? 纵横串连「打群架」 成败关键皆在「人」

这两年来,不仅可看到地方文化局串联所举办、数量爆棚的艺术节,也可看到场馆之间日益紧密的合作网络,现今台湾表演艺术的运作机制,团体战不仅是现在进行式,也是未来的趋势。场馆之间的合作,不仅在节目的共制,也在空间的分享运用;而县市文化局的连线合作,更是造就地方艺术节的蓬勃关键。但在艺文资源串联的过程里,「人」是其中最大的关键,需有愿意投注心力的承办者与主事者,成果才能延续……

PAR / 第324期 / 2019年12月号

现象5:青壮年剧场人殒逝,艺术劳动权益受关注 性质特殊难稳定 期待落实工作权保障

今年有多位正值青壮年、属於中坚世代的剧场工作者骤然离世,令人悲悼慨叹之外,也引发艺术工作者的劳动权益讨论,因为工作性质特殊,又多是接案性质,低薪、高工时、没保障几成常态,也造成人才容易流失、经验累积传承不易,久之绝对影响台湾艺术界的整体发展。在今年五月《文化基本法》通过后,其中一点「文化与艺术工作者之生存权及工作权,应予以保障」,终於为艺文工作者的劳权,迈出一步。

PAR / 第324期 / 2019年12月号

现象6:台湾近代史频入戏,历史省思带来什么? 剧场见证、思辨过往 化创作为当下行动

从去年底至今,可以发现许多以台湾近代史为主题的制作,一方面是与场馆、相关机构的补助推动有关,一方面也可看到创作者面对贴近自身不远的过往,探究省思的企图心,丰厚了台湾近代/当代史被看见的可能。而创作者也透过不同的表演形式再译历史,甚至重梳翻案,或透过各地巡演,让历史的思辨随著演出,触及更多群众。

PAR / 第324期 / 2019年12月号

现象7:真实人生编织入戏,素人让剧场更有料?  既「跨国」也在地 演员与观众交织生命故事

以前都说「戏假情真」,意思是剧情虽是虚拟、其中流动的情感为真,但今年的剧场却因多部大量素人表演者参与的制作,而展现了「戏真情更真」风景。素人演员的真实经验编织入戏,今年除了有国际性的合作呈现,更多的是在各地方发展、带有限地创作性质,与地方人文、观众互动紧密的制作,也带起了剧场虚实的扰动、观演关系的模糊等等思考。

PAR / 第324期 / 2019年12月号

现象8:食物连结土地记忆,藉「吃」探寻人生况味 舞台办/扮桌正流行 有形无形皆有味

「办桌」可说是台湾珍贵的民俗文化资产,也是台湾文化的符码、接地气的保证,今年表演艺术界不约而同出现了多项与办桌/饮食主题相关的节目,而且分散全台各地,观众透过参与共食,分享了戏剧角色的人生滋味,或只是借用办桌形式,领略创作者所想传达的故事与情感。

PAR / 第324期 / 2019年12月号

现象9:跨学科激荡触发,艺术家企图翻转思考 跨域知识为参照 寻索多重整合与辩证可能

在「跨界」已成日常,多元媒介与形式在表演艺术中同台并陈也司空见惯的今日,艺术家的「跨」,却也跨出新的方向。今年已可见一些创作上借重另一知识领域重新思考创作的转向,如出身学院体系的马戏工作者向民俗仪式身体取经学习,舞蹈工作者接触科学文本以激发创作思考等。可以看出艺术创作也在思考如何消除学科的界线划分,培养在不同知识领域间比较、分析、整合、全观的能力,回到知识总体以建构美学方法。

PAR / 第324期 / 2019年12月号

现象10:音乐艺术节蓬勃发展,走向专业与多元 大师名家齐聚分享 年轻学子获益良多

在国内举办国际性音乐活动不是新鲜事,但近年的活动内容却愈趋多元,朝向更专业、更独特、因材施教的方向迈进,尤其幕后推手是一群耕耘多年的音乐家,如低音提琴家傅永和的「兰阳国际低音提琴夏令营」、钢琴家严俊杰的国际性钢琴艺术节,还有小提琴大师林昭亮的「台北大师星秀音乐节」,他们本著自己的学习历程与专业经验,将内容规划得更为专业,也让参与的学子获益匪浅。

PAR / 第324期 / 2019年12月号

PAR People of the year 林经尧 推动声响实验交流 为台湾声音艺术开展未来

在「C-LAB声响实验室」计画启动之后,第一届「C-LAB声响艺术节」也在十一月底展开。以Diversonics为题,透过展演、工作坊和论坛等不同形式,让各界体验不同的声音表现形式,并且运用科技技术呈现实验精神。搭配台湾第一座「声响实验室」的完工,不但使得一般民众走入剧场参与艺术,也使专业人士得以拥有实验基地探索声音样貌。从自身优异创作到声响实验计画主持人,林经尧在幕前幕后皆扮演重要角色,功不可没。

PAR / 第324期 / 2019年12月号

PAR People of the year 周书毅 蛰伏之后华丽展翅 舞蹈旅行走向更远

今年作为编舞家周书毅蛰伏累积数年后的「复出年」,从移动跨距到创作产量,都极具规模与野心。在密集的作品呈现中,我们看见这位独立创作者在当前的跨国艺术市场中,积极拓展资源与连结的同时,亦透过长时间驻地进行创作,诚实地面对所处地域的当下现实,令人惊艳。

PAR / 第324期 / 2019年12月号

PAR People of the year 洪千涵、洪唯尧  颠覆虚实边界 开放剧场参与

洪千涵与洪唯尧这对相差三岁的姊弟,分别是明日和合制作所与进港浪制作的核心创作者,而这两个剧团也代表了台湾新生代剧场特有的创作方法与合作模式,开放场域的可能性,也颠覆虚实边界。今年的联手创作,将此类型对观众参与、剧场空间等「非传统」展演找到更为成熟与洗炼的处理与揉合,启动剧场里的无限可能,同时也在他们身上看到持续爆发的创作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