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PAR / 第325期 / 2020年01月号
跟著五大线索,追踪里米尼纪录剧团
千禧年之际,同样出身於德国吉森大学应用戏剧学系的校园三剑客——史蒂芬.凯吉、贺尔歌达.豪克与丹尼尔.维次尔,共组了里米尼纪录剧团。他们或共同创作,或双人组,时而各自独立,不管是什么样的组合,所推出的作品,一律以「里米尼纪录」为标志,短短几年间,他们不但在德国境内炙手可热,多部作品更享誉国际剧坛,获奖无数,俨然已是最具外销实力的德国剧团之一。 为何这个以纪录性为导向的剧团能胜出,并全球各地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呢?为了找寻答案,让我们一起来追踪其独到创作风格的五大线索!
PAR / 第325期 / 2020年01月号
作曲家、捌号会所艺术总监林芳宜 为价值奋战的侠女人生
她是作曲家/创作者、是策展人、是乐评人、也曾当过十年的公务员——林芳宜的多元角色,表面看来与音乐息息相关,但真正建构起她的,是林芳宜面对「人」时触发的情感与责任,如她生命转折的选择,如她留著朋友送的每一样礼物。就像她手中拿著铁钉的断耳小兔——就算受了点伤、遭遇磨难,依旧要自己所坚持的价值奋战。
PAR / 第325期 / 2020年01月号
编舞家、坏鞋子舞蹈剧场艺术总监林宜瑾 在丧仪现场体悟「当下」
如同很多创作者走过的历程:在学习西方的表演体系后,回返自身生长的土地,展开自我认同追索,林宜瑾为了勾勒台湾身体的全貌,她环岛、登山、走进葬仪田野,到今年则开始学起了北管。在田野中贴近他人死亡的同时,却也同时拥有了自己的家人与孩子,林宜瑾开朗地想像必然的未来,对她来说喜、丧并无二致,就如北管同时是婚丧喜庆的乐种,「在我离开时,希望也能办欢乐又安静的仪式,疗愈还在的人,让他们放心。」
PAR / 第325期 / 2020年01月号
独立编舞家、舞蹈教师董怡芬 牵著女儿,重新思索未来
自从去年夏天女儿出生,董怡芬的人生就大大改变了,「有了女儿之后,就没有时间感了,因为时间完全不是你可以控制的。」也因此,让她对工作、对人生有了不一样的想法,比起创作,她发现自己更重视小孩与后代的未来,除了想帮助年轻的舞蹈工作者磨练经验,也想让舞蹈的世界更宽广、让台湾的艺文环境再提升……董怡芬想从追赶时间表与紧绷的身心中缓下来,好好检视自己的生活、照顾自己的身体、陪伴女儿成长,是董怡芬给自己的功课。
PAR / 第325期 / 2020年01月号
音乐剧演员林玟圻Ctwo 不愿约束你的温柔
以《台湾有个好莱坞》中的表现受到瞩目的林玟圻Ctwo,其实已在音乐剧舞台耕耘许久。回顾人生,有两件事情从来没有离开过Ctwo的生命,一是唱歌,二是打鼓,从小参加朱宗庆打击乐团学习打鼓起,起先只是兴趣,最后竟跟他的生活牢牢绑在一起。外表喜感的他却有细腻的心思,问他会想留下什么给世人,他说:「我若留下什么给后人,是不是就代表我要形塑他们成为我想像中的样子?如果是这样,我宁可什么都不要留下。我不愿约束他们。」
PAR / 第325期 / 2020年01月号
音乐制作人日京江羽人 为生活创造音乐
「一人乐团」是日京江羽人在二○一七年建立的表演系统,他自剖无法与人共做音乐,可能与成长环境及具独立做数位音乐的能力有关。他说,现在想的是「如果一个人被放逐到荒岛,会想听什么歌伴余生。」於是创立了「荒岛唱片行」,大量采样拼贴、活化旧作,「创作不该被深奥化,做音乐就像做菜,有时做给自己,有时为别人而做。」日京江羽人如是说。
PAR / 第324期 / 2019年12月号
2019表演艺术回顾
十大现象观察 林怀民退休,云门舞集的下一步 文化部推动两厅院领头,剧场共融热烈展开! 「前瞻计画」给金援,共创团队美好未来? 各地场馆、艺术节,跨地域连线抢抢滚? 青壮年剧场人殒逝,艺术劳动权益受关注 台湾近代史频入戏,历史省思带来什么? 真实人生编织入戏,素人让剧场更有料? 食物连结土地记忆,藉「吃」探寻人生况味? 跨学科激荡触发,艺术家企图翻转思考 音乐艺术节蓬勃发展,走向专业与多元 PAR People of the year 林经尧 周书毅 洪千涵与洪唯尧
PAR / 第324期 / 2019年12月号
现象1:林怀民退休,云门舞集的下一步? 巨人典范转移 「打开」挑战新时代
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将於二○一九年底正式交棒给新任艺术总监郑宗龙,也意谓著云门这张「台湾名片」将面对下一个崭新的时代。当巨人走下舞台,昔日的典范,是来者必须面对的高墙,而时代的光速转变,更是团队未来必须直面的挑战。调整人员编制后的云门舞集与云门剧场,「打开」已成为其重要的功课,大规模与灵活的合作,是在当前混乱的艺术圈创造双赢赛局的有用方法,新世代的云门已在路上。
PAR / 第324期 / 2019年12月号
现象2:文化部推动两厅院领头,剧场共融热烈展开 改变软硬体思维 打破身与心的高墙
让文化参与成为国民共享的权利,是文化平权的目标,随著「文化基本法」的正式公布,文化部也展开积极推广,鼓励全国场馆与表演团体,在软、硬体部分灌注「共融」思维,让不同族群、年龄、地域、性别和身心障碍的民众都能共享文化艺术。从「剧场共融」和「共融艺术」两面向观察,从相关科技的运用、节目设计的思维、创作参与者的多元,都可见到鲜明的成果。
PAR / 第324期 / 2019年12月号
现象3:「前瞻计画」给金援,共创团队美好未来? 文化中心升级全面启动 及时雨解地方场馆旱象
台湾的表演场馆今年加入了两个生力军——台南市的台江文化中心与新北市的树林艺文中心,预料都将成为在地文化力量挥洒的基地。在欢喜新馆落成同时,因「前瞻基础建设计画」而展开的各地文化场馆升级,是否也将改变展演生态,展现出新颖面貌?但在短短两年间,从检视、评估、执行到完工结案等,似乎在时间上略显不足,虽是有资金的挹注让年久失修的地方场馆重生的美意,但若未能在有整体考量的状况下,想让表演团队不被各馆硬体限制、自在挥洒创意的初衷,这场及时雨是否能发挥最大的功效,还尚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