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PAR / 第322期 / 2019年10月号
跳脱人类本位 在剧场为地球历史考古 苏文琪《人类黑区》
近年来,全球暖化不再是报纸上的标题,其所造成的极端气候现象,已经在你我的日常中发生,「世界末日」「人类毁灭」的危机感也油然而生,但苏文琪的《人类黑区》却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她建立一条尺度极为宽广,横越亿万年的时间轴,从远古重溯地球地质变化,谈论地质与生命的演化,用她的话说,是要「在剧场为地球的历史考古」。
PAR / 第321期 / 2019年09月号
剧场Easy Go 科技+ 艺术共融方程式
剧场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场所 当文化平权走进剧场,共融成为日常生活的实践 以共融精神解开物理与心理的锁 建构表演艺术领域的平权体系 平权与共融,是目标、是理想、更是现在进行式 艺术拥抱科技,科技来自人性 科技技术的革新与应用,拓展了日常生活的共融场域 开启艺术共融的方程式,构筑了科技时代的艺文生活—— 「雅婷逐字稿」将声音化作看得见的文字 让设计师进场,翻转「易读本」的传统想像 另外,让我们同步交流更多的实务可能: 「国家两厅院艺术共融工作坊」一同分享共融理念与实践经验 「NSO乐龄照护音乐工作坊」则让大家认识如何让银发族体验音乐的美好
PAR / 第321期 / 2019年09月号
迈向文化平权之路 通用设计+共融科技=艺术共融方程式
身心障碍者的权益,是从近代才被重视,并从法律面开始设置禁止歧视和差别待遇的法规。我国在二○一四年订定「身心障碍者权利公约施行法」,公约中包括身心障碍者生活的各种面向,文化的近用也是其中一环,透过「通用设计」的观念,许多新科技可以运用於各种文化艺术领域及相关场所,针对人类感官及行为能力,提供友善易用的环境,给予能力的辅助或增强,让身心障碍者与一般大众,都更容易亲近艺术。
PAR / 第321期 / 2019年09月号
善用∞数位好工具=艺文体验全方位 艺文生活的科技小工具应用
自从网路数位时代来临,各种新兴科技的日新月异,也让爱好艺文的人士,多了许多可运用的工具,无论是整合艺文资讯的APP,记录个人艺文足迹的行事历,或是阅读演后评论的订阅器,整合美术馆资讯与导览功能的APP等,让艺文体验可以全方位行进,亲近艺术更可行。
PAR / 第321期 / 2019年09月号
Sound shirt ? 眼镜 ? 口述影像=体验表演不Lag 感官科技革新 开展艺术共融之路
随著时代的演进,追求文化平权的理想目标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在艺文领域方面,除了表演场馆在硬体上有相应的无障碍通道、轮椅席等规划,现在也出现了新型科技产品如Moverio AR智慧眼镜、Sound shirt,及「口述影像」的服务,让有听觉、视觉障碍的观众,也能透过上述的服务,完善感官的体验,观赏表演不会Lag!
PAR / 第321期 / 2019年09月号
当代科技 ? 艺术文化=AI的温度 访「雅婷逐字稿」幕后推手杜奕瑾
台湾人工智慧实验室执行长杜奕瑾指出,如果没有艺术文化的蕴含,其实科技产业无法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他近期开发的AI软体「雅婷逐字稿」与「雅婷钢琴师」,即是透过辨识学习,而能融入日常生活运用。而透过深度的学习,「雅婷」也将加入两厅院,提供各种艺术推广的无障碍服务。
PAR / 第321期 / 2019年09月号
设计+资讯+美感=易读Easy-to-read 访「易读本」设计计画主持人陈慕天
二○一三年发起「美感细胞—教科书再造计画」的陈慕天,在台北市文化局推动下,与台北市内几处重要文化场馆合作,制作各场馆专属的易读本,将教育设计的理念带进易读领域。透过设计,将复杂资讯或艰涩文字,转换为容易阅读理解的内容,让智能障碍者更能接收到讯息,是易读本计画的目的,陈慕天更期待透过娱乐性与故事性的内容,让智青藉由易读本与场馆互动,让他们觉得有趣,藉此将文化场馆打造成文化游乐场。
PAR / 第321期 / 2019年09月号
拓展平权理念 共享共融体验 「国家两厅院艺术共融工作坊」侧记
共融,到底是什么?或者,该做什么?文化部与国家两厅院於七月十一日共同主办「国家两厅院艺术共融工作坊」,正可观察到文化平权的理念运行,并在过去经验到当下体验间找到剧场艺术指向未来的更多可能,再回头去追问「共融」的理念与实践。
PAR / 第321期 / 2019年09月号
「轻松自在场」 为所有人打开艺术大门
看演出,可以不正襟危坐,随时起身走动、自在舒展吗?国家两厅院在「艺术共融工作坊」举办的同一天晚上,也导入国际间行之有年的「轻松自在场」演出,邀请来自瑞典的Ringmasters男生四重奏与台湾的拉纤人男声合唱团,呈现两团合作的「从理发厅走出来的拉纤人」精采片段,以更开放、人性化的场馆服务,让所有人在轻松的环境下欣赏表演艺术。
PAR / 第321期 / 2019年09月号
大脑忘记的,让音乐重新唤起 「NSO乐龄照护音乐工作坊」侧记
除了透过各种科技工具促进文化艺术的平权参与,让艺术与大众更为亲近,艺术家又可如何藉由艺术,进行社会参与呢?由国家交响乐团於七月份办理的「当我们同在一起Here, We Reconnect—乐龄照护音乐工作坊」,即是让参与者学习如何透过音乐,参与长者的照护,藉由英国曼彻斯室内乐团的经验分享,将相关方法引入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