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号

中坚力量 法国中生代导演点将录

欧利维耶.毕、波默拉、诺德、布隆胥维、德摩西-莫塔、西瓦迪耶、费斯巴哈、诺吉习尔,这些崛起於九○年代,正值壮年的法国剧场导演,虽然不若莫虚金、彼得.布鲁克、薛侯等大师为国内观众所熟知,却已是欧陆剧场新宠儿,撑起了法国当代剧坛的一片天。 面对世纪交替以来,国际政治情势丕变、个人自由主义抬头、媒体势力无孔不入、网路世代的全球化浪潮等现象,他们的作品迥异於上ㄧ代的作风,不再拘泥於文本,更著重於表演的探索与演出的剧场性,致力於突出剧场之於其他媒介的独特性。 导演工作之外,他们也被赋予掌管剧院、艺术节的重责大任,这些「头衔」、「位置」让他们得以大显身手,认真思索戏剧如何与社会连结、对广大群众发声;在现实的挑战中,他们不妥协地坚守文化理想,ㄧ肩扛负剧场「公共服务」的使命。 即将携作品《仙杜拉》来台的波默拉,便是这一世代导演中备受瞩目的人物。能编善导的他,被评论称为「舞台的作者」,作品屡获法国戏剧大奖。本次特别企画将深入剖析他的剧作风格与导演美学,并独家专访,畅谈他编导合一的创作历程与剧场思索。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号

六○世代掌舵 撑起无限风光 法国中生代导演概述

台湾观众对法国剧场导演的认识,多聚焦於作品曾访台演出的莫虚金、彼得.布鲁克,或在歌剧、电影等领域都享盛名的巴提斯.薛侯。但在这些大师之后,法国中生代导演早已成其气候,他们多在卅岁左右就展露头角,接掌经营国家级剧院,经多年历练,成为法国剧坛最重要的力量,除了曾访台演出《小刀小姐》的欧利维耶.毕,还有即将带著作品《仙杜拉》来台的波默拉,另外更有诺德、布隆胥维、德摩西-莫塔、西瓦迪耶、费斯巴哈、诺吉习尔等。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号

称霸剧坛 他们就是中流砥柱 法国中生代导演点将录

这些艺术才华与行政管理才华一样出色的中生代导演,可说是法国剧坛的中坚,又勇於对社会议题提出想法并付诸行动,打造当代法兰西剧坛多元丰富的面貌。现在,就让我们一一「点将」,让读者更深入认识他们的历程与现况。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号

藉舞台书写人性中最深层的矛盾 乔埃.波默拉的剧本创作

波默拉的剧作充满矛盾特色:简单故事却承载复杂内容、写实风格却充斥奇幻场景、平淡的日常却暗藏诡谲的变化。波默拉一直在通俗的框架下寻找最强烈的冲突与力量,他小心翼翼地维系寻常和诡异之间的平衡,挑战观众对日常的观感,让他们自行辩证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他的作品就像一面棱镜,反射出现实多元、矛盾的面相,他追求的真实并非可以理解的情境,而是一种复杂的感受。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号

剧场是让人产生疑问、体验的场所 乔埃.波默拉的导演美学

波默拉从生活出发,试图探讨真实及其再现的矛盾,主流价值和它对个人行为产生的影响。利用丰富的舞台意象、神秘的灯光氛围和拟真的音效,他为日常般的情节蒙上了一片如梦的面纱,一切就像是每个人脑海中真实的投影,充满诡异、不确定的面貌……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号

独家专访《仙杜拉》导演 乔埃.波默拉 让「暧昧」动员观众的注意与想像

身为法国剧坛少数集编导於一身的剧场人,波默拉被称为「舞台的作者」,他除了关注当代的政治与经济发展如何异化扭曲人类生活等社会议题,亦从经典童话取材,赋予全新意涵。他说:「不管是剧本创作或导演,我认为都不应该全盘托出或毫无保留地呈现,反而要提出可能性,为观众的想像力打下基础,让他自己能够创造。」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号

扔掉玻璃鞋,学会自我成长的仙杜拉 波默拉的成人童话《仙杜拉》

波默拉重探童话是为了让女儿认识自己的剧场风格,但他一系列的改编作品并非儿童剧,他的《仙杜拉》以全新角度串连所有故事元素,挖掘经典中的普世议题,更引伸出人性在现代化社会中面临的考验。《仙杜拉》的情节建立在「误解」之上,大部分的角色都幻想心中的童话可以成真,但透过波默拉的导演手法,观众意识到角色的成长——最后,王子和公主并没有一起过著幸福快乐的生活,反而放下过去的羁绊,各自展开属於自己的人生旅程。

PAR / 第274期 / 2015年10月号

台湾音乐剧新一章

台湾的音乐剧发展近卅年,虽然缺乏百老汇的市场规模,也无庞大资金的投资奥援,以及音乐剧人才的系统培训,却从实战经验中,开创出一条台式音乐剧的路线。 综观近年国内音乐剧的趋势,愈来愈多专门制作音乐剧的团队相继成立,中小型规模的演出成为主流,题材贴近生活,音乐形式多元,突显了本土原创的独特性。 本期特别企画,将有台湾音乐剧的回顾和现况分析,并以日本、韩国、中国等亚洲地区的音乐剧环境相互对照,同时抢先预报今年第四季的音乐剧新制作。

PAR / 第274期 / 2015年10月号

近卅年百花齐放 产业成熟路迢迢 台湾音乐剧发展回顾

台湾的首部音乐剧,可追溯自一九八七年的《棋王》,之后绿光、果陀等剧团继续开路摸索,到千禧年前后加入了大风、爱乐剧工厂等多样制作。而○三年后西方原版经典陆续访台,也开拓了观众的视野。之后十年更是百花齐放:方言音乐剧出现,台湾本土题材入戏,加上年轻世代纷纷投入,让演出的形式、乐风、题材增加更多可能性。虽然样貌如此多娇,但人才、场地、资金等困境仍对音乐剧发展造成羁绊,想要产业成熟,未来仍须努力。

PAR / 第274期 / 2015年10月号

小品规模另类舞台 怀旧风与小清新的下一步? 台湾音乐剧的发展新趋势

这几年台湾的音乐剧愈来愈丰富,在题材上也展现了与以往全然不同的「小格局」,如以特殊题材吸引特定族群,改以「如何在特定族群与剧场观众间找到平衡」作为创作与行销策略,或是以少量乐器伴奏演出,又或是在非传统剧场空间演出。另有「台式/味音乐剧」结合在地歌仔戏与民谣,呈现文化特色。而台湾音乐剧如何在「历史怀旧」与「都会清新」之外另辟蹊径,亦值得后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