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PAR / 第106期 / 2001年10月号

就是要挑战「异想天开」! 专访台北市文化局长龙应台

PAR / 第107期 / 2001年11月号

全城策展业务一把抓 专访柏林艺术节公司行政总监兴利希.奇司乐(Hinrich Gieseler)

由德国政府出资成立的柏林艺术节公司,是十分独特的城市专业策展机构。从丰富在地居民精神生活及塑造城市文化气质的角度来看,世界上少有策展公司能在全面性上和它相提并论。

PAR / 第95期 / 2000年11月号

对表演艺术纳入九年一贯国民教育课程的省思

即将於二??一年全面实施的九年一贯制国民教育课程,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重头大戏。这项新制度将传统分类的国民中小学学习科目予以重新统整,规划出七大学习领域为架构的新课程。以广泛培养学生艺术知能与提升艺术鉴赏能力为目标的表演艺术教育课程,也将同时纳入国教体系的「艺术与人文」(戏剧、音乐)与「健康与体育」(舞蹈)等学习领域之中,成为国民基本教育的一环。 如何将表演艺术教育课程融入既有的国教体系,不仅考验著九年一贯课程的实施成效,新制这项攸关未来国民艺术?蒙的百年大计,对於改善国内表演艺术环境的贫弱体质,更潜藏著深远的影响力。从去年完成「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的制订,到目前在各级国民中小学内进行的新课程试办教学,有关单位的政策规画轮廓均已隐然浮现,实际执行的问题也恐将接踵而至。因此,本刊针对新制中表演艺术课程的相关理念规画、师资培训、教材编排等方面进行报导与分析,并以中小学试办九年一贯课程的现况与国教体制外的教学经验为例,一探国内美育扎根工作的前景与隐忧。

PAR / 第95期 / 2000年11月号

历史回眸 日本时代的「学艺会」活动

在没有艺术教育的年代里,校园中这种带著娱乐性质的学艺会表演活动,悄悄地传递了新的、属於近代的审美经验。

PAR / 第95期 / 2000年11月号

寓教於乐 表演艺术工作者的独家教案

走过早期观念闭塞、物资缺乏的年代,目前站在教学岗位上的表演艺术工作者们,想提供下一代怎样的艺术教育及环境?

PAR / 第95期 / 2000年11月号

来自体制外的诤言 民间教育工作者对九年一贯课程的思考

这群或曾参与官方或民间各种规画会议、或曾提供教学经验的民间教育工作者,从艺术教育活动的经验出发,提出对国教新制的看法,或可作为日后实际施行之参考座标。

PAR / 第276期 / 2015年12月号

2015表演艺术回顾

2015表演艺术回顾    场馆工期延宕,「大爆发」前如何思考未来 哲人已远,作曲家后继可有人? 牯岭街营运满十年,小剧场「经典」重现为哪桩 「新文本」浪潮来袭,台湾剧场如何接招 新世代自立门户,探索市场可能 创作先行试「错」,不再首演即彩排 艺术策演走入社区,遍地开花与谁何干 走出原住民传统脚步,「踏」新路 当剧场、舞蹈进入美术馆,改变了什么? 乡民口碑力量大,脸友集气票房旺 PAR PEOPLE OF THE YEAR 谢盈萱  林文中  曾宇谦

PAR / 第276期 / 2015年12月号

场地短缺雪上加霜 正应推动「灭蚊」长期计画  现象1:场馆工期延宕,「大爆发」前如何思考未来

今年台湾的大型场馆荒分外严重,除了因国家音乐厅整修、新舞台熄灯造成原本就缺乏表演场地的台北团队频频叫苦,加上全台多个大型场馆的工期延宕,原本预期的「艺文场馆大爆发」活生生要等到二○一七年才会发生,这时候或是机会转换思考,从长计议,整体推动人才培育、制作转型、观众拓展等,以期在场馆真正开门时,不但「灭蚊」大业可成,更可能改变人民的艺文生活。

PAR / 第276期 / 2015年12月号

大老谢世期待新秀 鼓励创作更须给予机会  现象2:哲人已远,作曲家后继可有人?

今年作曲界最令人哀伤的,莫过於两位作曲大师——萧泰然与马水龙的先后离世,他们一生积累的璀璨杰作令后人缅怀,但同时也让人期待后继有人。回头看国内的创作鼓励机制,有乐团的委约创作,也有作曲比赛,及设定主题的徵曲活动,而国乐界在这方面的努力,也是积极蓬勃、有目共睹。但打造一个稳定的平台,让年轻作曲家被看见,应是公部门需用心努力的目标。

PAR / 第276期 / 2015年12月号

走出「运动」时代 要「维稳」或者「危险」?  现象3:牯岭街营运满十年,小剧场「经典」重现为哪桩?

对崛起於一九八○、九○年代的台湾小剧场,今年有著两个特殊的徵象:作为实验前卫性创作性基地的牯岭街小剧场营运满十年,以及多个小剧场团体推出的经典作品重演。当年内含著政治社会运动与剧场美学革命等体质的「小剧场」,在时空环境的变化中,是否呈现了在新世纪中的性格转变?在「维稳」中蓄积抵抗力量外,是否还能继续以剧场的「异质」创作迸放慑人的「危险」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