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PAR / 第274期 / 2015年10月号

《钏儿》 歌仔戏棚里的痴爱情缘 比照百老汇制作模式 慢工磨琢的野台风景

澎恰恰的原创故事、曾慧诚执导、李哲艺担纲原创音乐的音乐剧《钏儿》,将为十月份的「卫武营玩艺节」揭开大幕。以歌仔戏班为背景,将经典戏码《薛平贵与王宝钏》交织其间,铺陈生死穿越的相守深情,歌仔戏调与西方音乐剧融为一体,加上户外舞台的自在气氛,《钏儿》比照百老汇制作模式,以近半年的时间进行读剧、试演、预演,将展现不同以往的台湾音乐剧风景。

PAR / 第274期 / 2015年10月号

《寂寞玛奇朵》 温暖人心不寂寞 挖掘都会人欠缺的一块 让音乐剧成为娱乐的选项

由一群在台湾音乐剧领域中坚分子组成的「天作之合」,从二○一三年起成立,他们的自我定位是关切观众的需要,把音乐剧打造成娱乐选项之一,希望制作「温暖都会人心的音乐剧」。年底将推出的《寂寞玛奇朵》,故事发生在公寓一楼的咖啡店:楼上住客们有各自的课题心事,咖啡店里三位创业伙伴则有彼此相异的感情观,他们的生活在咖啡香气里交织绵延,组成了都会中最寻常又细腻的人物群像。

PAR / 第274期 / 2015年10月号

《不读书俱乐部》 情境喜剧交织的生活小品 打破传统音乐剧模式 表演、词曲、编剧同步行进

模拟美式情境喜剧影集的《不读书俱乐部》,让各式各样的角色在一间书店中登场,交织一段段温馨诙谐的生活小品。去年演出获得好评,今年《不读书俱乐部》更展开一、二集的系列连演。不同於传统音乐剧的工作模式,《不》剧从演员排练发展剧情,进而写成词曲,让戏与音乐能够无缝接轨。

PAR / 第274期 / 2015年10月号

《Cabaret》 从曲目出发挥洒魔幻力量 从耳熟歌曲发挥 打造独特的演、歌、秀

疯戏乐工作室去年开始固定推出的音乐歌厅秀《Cabaret》,由音乐设计王希文与编导王宏元,将国外的“Cabaret”形式与台湾独有的「歌厅秀」气氛相连结。他们从曲目出发、融合音乐剧表演,打造一种独特的演、歌、秀。「看似欢乐随性,其实充满了许多巧思与细节安排。」王宏元说,在近距离的小型演出空间里,他们和观众共同度过一场好似演唱会亦如同乐会、包含即兴表演又像综艺节目的奇妙夜晚。

PAR / 第274期 / 2015年10月号

《哑狗男人》 死去之后重新认识人生 摇滚流行乐风 把歌练好再排戏

这两年以《美味型男》备受瞩目的音乐剧全才梁允睿,成立了「红潮剧集」,将推出创团作《哑狗男人》,透过本为聋哑的主角死后灵魂出窍,跟著警官办案才发现自己认知的世界与他人有极大不同。梁允睿包办编导与词曲创作,透过摇滚流行的乐风,要带领观众享受一场有笑有泪的音乐剧旅程。

PAR / 第274期 / 2015年10月号

歌舞风华发源早 移植、原创各自缤纷 日本音乐剧的历史与发展

日本的音乐剧发展发源甚早,可以溯及廿世纪初,更发展了独树一格的少女歌剧类型,迄今仍蓬勃不歇。而在西方音乐剧引入后,也发展出翻译剧潮流,更造就了许多音乐剧明星。另一方面原创性作品也颇有质量,整体形成了剧坛的音乐剧盛景。但日本同样也面临观众群以年轻世代为中心难以扩展,以及原创作品不如西洋翻译作品来得卖座等难题,令人好奇未来将如何发展。

PAR / 第274期 / 2015年10月号

星光加持助声势 资源跨界新契机 韩流明星与韩国音乐剧

韩国的音乐剧产业相当蓬勃,除了观众人口众多,更重要的是明星的参与加持与商业资源的不吝投入,甚至连国防部都徵召服役中的韩流明星来演出音乐剧,替国家「发声」。对於这种「外来剧种」,除了引进原版演出,购买海外版权然后在地化,或自制原创剧目,都是韩国人驾驭音乐剧的方式,甚至大举投资兴建专门为音乐剧演出的剧场,或结合新科技开发新型态的节目,让这块大饼愈来愈大。

PAR / 第274期 / 2015年10月号

摸西方经典过河中 边唱边找自己的歌 中国音乐剧的发展现况观察

虽然业界人士对中国音乐剧的未来市场信心满满,甚至天桥艺术中心也打造成专门的音乐剧演出场地,企图结合其他约五十所剧院,营造「华人百老汇」的声势,但就实际市场表现来看,仍以引入原版经典剧的演出票房较为亮眼,翻译中文版则面临能否跨越语言、文化藩篱的诸多挑战,而原创剧目仍难脱「话剧+唱」模式,让观众颇为迟疑。

PAR / 第273期 / 2015年09月号

戏曲编剧 后浪滔滔

传统戏曲虽有唱念做打的程式,戏曲剧本写作却没有公式。 戏曲作为一种合歌舞以演故事的表演体系,剧本要求的门槛更高,编剧的培养亦更不易。 一个戏曲编剧,除了要会说故事、写对白,还要能编唱词、掌握表演系统,熟悉剧种特色与条件,其所须的专业素养绝不是一蹴可几的。 然而,无论面对哪一个剧种,到头来,追求的都是一个能写入人心,感动自己、感动别人,紧紧抓住观众的剧本。 本期特别企画,我们将梳理国内戏曲编剧的现况,检视戏曲编剧人才培育的困境。 在国光剧团廿周年团庆大戏《十八罗汉图》即将上演之际,我们特邀该团艺术总监王安祈,一谈她如何为国光打造新编戏,同时给予新的戏曲编剧养分与舞台。 资深编剧施如芳,则从跨剧种的编剧经验出发,提供她对於戏曲剧本的创作思索。 而刘建帼、邢本宁、李季纹、许?昂、孙富睿等新世代编剧,又如何翻转传统戏曲,打造其贴近当代的新颖样貌?

PAR / 第273期 / 2015年09月号

培养编剧人才 给资源也要给舞台 新生代戏曲编剧现象观察

相较於中国的剧种繁多,台湾只有京、昆、豫、歌仔、布袋戏、客家六种戏曲尚具创新活力,而相较於现代戏剧剧作家/编剧,戏曲编剧的作品产量也相对较低,一方面是戏曲创新作品市场需求量较现代戏低,也由於戏曲编剧必须仰赖与之合作的剧团提供实践机会,在资源有限、舞台有限的状况下,戏曲编剧的培养更需要政策的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