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与回响

PAR / 第93期 / 2000年09月号

《看见太阳》惊鸿一瞥后的杂感

《看见太阳》就每一支歌曲而言,不管是作词或作曲,都能充分发挥出该有的能量。然而,以作品整体的连贯性而言,却有不足之处,这可能是这出歌舞剧较需努力的地方。剧场制作是一种合作发展的过程(collaborating process),要靠创作团队其他成员的提醒、脑力激荡或是专业上的贡献一齐配合,才能完成?多细节的规画。

PAR / 第93期 / 2000年09月号

「年轻」是新台湾人的身体像吗? 从「历史性」谈创作风格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积淀一层又一层的身体观,形塑了所谓的大师风格,而历史与风格之间相互依附则形成大师风格的意义;在庆幸台湾社会还能支持得住云门这样的大型舞团之余,舞蹈评论,包括新闻记者的报导式评论,到底为云门,或为林怀民记录下什么样的历史,却是不能不深切探讨的问题。

PAR / 第85期 / 2000年01月号

爱,在鱼水之间 我看南风剧团年度大戏《鱼水之间》

《鱼水之间》的主旨?深情又浪漫,而在呈现的手法上,却又能处理得戏而不谑,是这出戏好看且成功的地方。但是在演员情绪表现的拿捏与角色的诠释上,似乎该有更?细腻的要求与掌握,而非全凭演员以个人的魅力与喜感来飙戏抢戏。

PAR / 第85期 / 2000年01月号

虚拟於KTV里的新世代精神 看《宝莲精神.nia.tw》

细琐的生命经验、大?述的瓦解、设法逭逃於结构之外……,固然是这个时代的特色,可是剧场若只是充斥著这些特质,人物与演员都掌握不住方向、也没有标示出目的,到底「宝莲精神」要如何达成?其中「不扮演」的奥妙境界,恐怕也不等同於耽溺地「演自己」吧?

PAR / 第85期 / 2000年01月号

雷声大,雨点小 给「第三届耕莘艺术季」的一些建言

前后持续整整两个月的第三届耕莘艺术季,就在没有太多媒体关照,亦没有太多艺术展现与成就中落幕了。也许「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在某些程度上影响到观?票房,但不可否认的,展期过长,宣传失焦无力,作品品质良莠参差不齐,都是本?耕莘艺术季反应冷?的主因。

PAR / 第85期 / 2000年01月号

危踮於薄膜之上 从《黑潮》看《舞道》的理论与实践

在钟明德撰述的《舞道》,这本阐述所谓「刘氏舞道」的书里,将「气身心三合一」此一文学书写的修辞学语词,移植到对舞蹈技法的?述中。然而即使在《黑潮》,刘绍炉仍然没有解决如何将「气」转化?一种表演?如何从形而上的认识论转化?形而下的实践论?

PAR / 第50期 / 1997年01月号

《京戏?示录》?示了什么?

?风表演班的《京戏?示录》演出后,大家都认?表露了作者李国修的?感情,技术上也超越了?风以前的作品。但是,《京戏?示录》?的隐晦难解吗?恐怕未必吧!

PAR / 第85期 / 2000年01月号

源远流长话弹词 观《吴苑弦?:苏州评弹艺术团》有感

近两年来,大陆的评弹团体先后多次访台演出,除了获得本地观?的热情捧场之外,评弹这门原本陌生的江南说唱艺术,也引起不少人的重视与好奇。作者在此细数评弹艺术的源起与说唱话本的发展历史,并进而评析此次由雅?艺术传播公司邀请来台的苏州评弹演出。

PAR / 第104期 / 2001年08月号

从《孙安动本》到李宝春「动本」 兼探「新老戏」的艺术规律

《孙安动本》是这出戏的原名,《孙安进京》则是经李宝春导演兼主演「动」了(剧)「本」后的今名。 它最早是山东柳子戏,后来被移植为京剧,现在又经过颠覆性的改编,虽然仍是京剧,却有了「新老戏」的名号。《孙安进京》一如李宝春以往的「新老戏」系列,在意识与技法上,均扬弃陈陈相因而大胆探索,但「万变不离其宗」,仍然严守属於京剧的艺术规律。

PAR / 第104期 / 2001年08月号

嘻笑怒骂背后的生死课题 看比利时终极现代舞团《有关借来的人生》

《有关借来的人生》藉由舞台上的舞蹈与银幕上放映的影片,以双轨进行、虚实错置的方式,呈现出人生中介於生和死之间的吉光片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