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与回响

PAR / 第104期 / 2001年08月号

「断层」在美东 光环舞集在纽泽西表演艺术中心演出

《断层》的爆发力及所呈现的悲剧,与抹满婴儿油的舞者、滑溜溜的地板,呈现极端的对比与反讽, 也反讽了那些著装正式「消费型」的观?,彷佛打了他们一记耳光。

PAR / 第106期 / 2001年10月号

中提琴的狂欢 六月中提琴音乐会的省思

中提琴在独奏、乐团与室?乐中常处於尴尬的角色,没有小提琴炫丽、似女高音的亮丽耀眼,也无大提琴低沉而令人再三回味的本钱,音乐史上专为中提琴写的独奏曲更是少得可怜;它常处於配角,牺牲自己照亮别人,但是当乐团或室?乐失去它时,却会失去原有的色彩;在六月时,中提琴终於成为主角,绽放了它少见的光芒。

PAR / 第108期 / 2001年12月号

命运的星空 朱苔丽独唱会

她的美声是璀璨的星空,她还要从星空中读出命运。而她的穿透力,她对音乐与词意的敏感,才是第一流歌唱家的品质之所在。

PAR / 第105期 / 2001年09月号

新世纪备忘录 城市当代舞团「惊鸿六瞥」在香港

这六帖备忘录的意义不在每位创作者单独的艺术成就,而在於他们集体见证了香港现代舞所走过的路,及预告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

PAR / 第108期 / 2001年12月号

最有为的总监,最艰困的时局 谈国家交响乐团十五周年与新任总监简文彬

简文彬「亲民」的企图心也表现在他的推广动作上,每遇冷僻曲目,一定不厌其烦在演奏前亲自讲解。他的解说率直、草根味浓,像在担仔面摊与朋友开讲聊天,用词时而令人会心一笑,有时也令人错愕。持平而论,平易近人是好的,但是讲词没有审慎预备则未必是好的。

PAR / 第102期 / 2001年06月号

舞在四月的须臾 从「须臾时集」看杨铭隆的表演

杨铭隆从崔莎.布朗的技巧中获得自我身体的解放,并运用於舞作中,释放?心的风景。动作收放之间,不愠不火、沈著有致,尤其是那「突然的停住」、停住后再往下延续,既不显得突兀或拖延,总是游刃於操控肢体与音乐之间的密缝。

PAR / 第107期 / 2001年11月号

不只是感性,更要经营 看组合语言舞团「高感性档案」

「高感性档案」舍弃舞台布景装置与视觉影片,回归动作主体的经营,提供观?不同的舞蹈视野。不过观察组合语言舞团今年的演出,反映了台湾舞团的几个现象…

PAR / 第106期 / 2001年10月号

红鼻子诗人 谈《下雪了……》里的剧场元素与小丑艺术

综观《下雪了……》的演出,并没有使用多少高难度的表演技巧或舞台效果,那么斯拉法跟你我的差别在那里呢?难道不就是他可以在气球里见到人性、在床边看见大海的能力上吗?

PAR / 第104期 / 2001年08月号

跟李尔先生捉迷藏 看《李尔三个王》和《午觉与散步》

伊牟田耕儿演出的最后那一段,是一个让你不能忽视的孤独生命意象,在静默中一点一点地竟被「表演」出来。《李尔三个王》大?只能说是一种捉迷藏的游戏, 甚至不太清楚自己的伪装已达到何种程度,也许,「三个王」都被自己的表演所迷惑住了吧!

PAR / 第105期 / 2001年09月号

养出一只天鹅来 从《大红灯笼高高挂》谈大陆芭蕾的发展

对这个充满实验精神,尚在襁褓之中的中国芭蕾新生儿,现在就要一锤定成败,还为时过早。即使是《天鹅湖》也是惨痛失败后千锤百炼的结果,相对而言,《大红》的起步则要顺利得多、辉煌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