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PAR / 第290期 / 2017年02月号
潮骚汹涌,只为那「缺」的追寻 《潮》排练场侧记
林丽珍总是说,我不能教导你们什么,能做的唯有「教你诚恳,诚恳是一辈子的追求。」我们的身体都有缺陷,也因此才可能幻化成动人的样子,她说:「艺术就是『缺』,从『缺』里,找到出路。」 我是如此重新认识了无垢美学中著重的中轴、对称、和谐,原来,并不为了完美,而却源於缺的追寻。朝向缺陷的圆满。三部曲完结,仍有遗憾,所以有了白鸟的归返,所以携回了涌动的《潮》。
PAR / 第290期 / 2017年02月号
专访无垢舞蹈剧场艺术总监林丽珍 把故事说完,就是我最后的作品
「十年磨一剑」的编舞家林丽珍,继「天、地、人三部曲」终章《观》之后,暌违八年,再度推出新作《潮》。林丽珍说,《潮》是《观》的延续,《观》中白鸟与鹰族青年Samo相恋却无结果,多年来一直留在她身体中,让她不能放下:「这是一个使命,做一件我该做的事情,完成之后,这应该就是我最后的作品。」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号
殖民母国的印记 反映社会的工具 莎士比亚与印度
在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之下,莎剧一方面成为在印度的英国人与家乡的连结,也渐渐成为英国殖民主义者推广英国及其文化的工具之一。英国人在印度盖起剧院,除了为当地英国居民而演,随著普及英语与英国文学的殖民政策,印裔菁英统治阶级也渐成为剧院常客,后来印度演员也上台演出莎剧。独立之后,莎剧成了反映社会状况的工具,更多的人看到莎剧呈现的种种问题,如族群对立、政治纷扰、家族战争,都成了当代寓言的基础。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号
回到源头 寻找现实的启示 受印度文化启发的当代剧场作品
国际剧坛知名的跨文化大师——彼得.布鲁克与亚莉安.莫虚金,都曾向印度传统表演请益,并深入当地汲取灵感,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前者以九小时的巨构规格搬演印度史诗《摩诃婆罗达》,为此花了十年准备,并数度带团队深入体验印度文化。后者则学习印度传统表演形式,转化运用在莎剧或希腊悲剧的表演上,或以印度人文精神反思当代世界。恒河文明让剧场创作者重新思考文化的本质、找回舞台表演的核心价值与创作的无限潜能,充满承先启后的能量。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号
宝莱坞莎士比亚 深刻融入社会脉络 印度电影导演巴度瓦的「莎剧三部曲」
作为大英帝国留给印度的耀眼遗产,莎士比亚戏剧在印度电影界也绽放出灿烂独特的样貌。带著跨国意味的宝莱坞莎剧电影,可说是曾被殖民的印度对於殖民者英国,一种文化上「顶嘴」,用宝莱坞文化来回应英国文化。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伟沙.巴度瓦的「莎剧三部曲」,把莎剧放在不同的印度社会/政治脉络,拍出《马科布》、《奥卡拉》与《海德尔复仇记》三部宝莱坞模式的莎剧电影。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号
创作融汇东西古今 从多元孟买迈向国际 关於印度团体剧场
成立於一九九三年的团体剧场,身处文化与语言多元的印度大城孟买,作品也反映了孟买的斑斓特色,更以缤纷的印度元素踏上国际舞台。二○一二年应伦敦莎士比亚环球剧场之邀,参与伦敦奥运相关活动「全球到环球」(Globe to Globe)演出《第十二夜》,将宝莱坞歌舞与卡达卡里等传统舞蹈融入莎剧,备受瞩目。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号
专访《第十二夜》导演阿图.库玛 从自身源流 找到喜爱与真实的戏剧
即将带著《第十二夜》造访台湾的印度导演阿图.库玛,本身的艺术历程就是活生生的跨文化范例——他接受过传统印度武术、歌舞的训练,也曾到欧洲受过义大利即兴喜剧、默剧及肢体剧场的训练,东方与西方的表演艺术在他身上激荡,也让他在创作跨文化戏剧时有更深刻的思考。他以印度本有的Nautanki戏剧形式改编《第十二夜》,浓厚的节庆气氛,风靡了世界各地的观众!
PAR / 第284期 / 2016年08月号
众家争鸣,却百无聊赖 法国导演菲利浦.肯恩的无聊艺术
菲利浦.肯恩的剧场作品瞄准平凡小人物,呈现他们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打造一个集体的乌托邦。然而,他们从不尝试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是怀抱著专注的态度,用创意、游戏性的方式去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藉由这些童心未泯的角色,导演带领观众发现世界的另一种视野、另一种节奏。也许习惯了舞台壮观效果的观众可能会觉得肯恩的作品无聊透顶。然而,这种单调的铺陈、平淡的氛围正反射出后工业化社会中人类汲汲营营的空无。
PAR / 第284期 / 2016年08月号
专访《龙之忧郁》导演菲利浦.肯恩 建构剧场中的无限风景
出身视觉艺术背景,也曾担任舞台设计工作,法国导演菲利浦.肯恩投入创作的入径与其他导演很不一样:他不以文本为唯一依归,他说:「我希望自己的剧场作品能够突显身体、空间和材质的关联,让舞台变成一种动态的图画;随著排练,演出才一步步成形。一切都像一种共同研究的过程:我与表演者一起展开各种关於空间、灯光、声音的实验。」
PAR / 第284期 / 2016年08月号
表面就是一切 感受就是所有 视觉艺术家在当代剧场
这些视觉背景的导演,他们创造的剧场世界,更像是一种艺术的景观,如同在看海或看云一样,不是这些景观背后有什么终极意义,而是表面就是全部,只是这是一个迷人的表面,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传统剧场是以结局来定义各场景与角色,一种需要逐渐加速,有高低起伏的时间感。但视觉艺术导演的剧场,往往是一种开展出去的时间观,即使各场景有差异,也不是前面服务后面,而是更多不同可能性,甚至连同一场景,都还能同时发生不相关的戏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