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PAR / 第255期 / 2014年03月号
芭蕾女神降临 西薇.姬兰 Sylvie Guillem
她有很多称号,每一个都代表著人们对她的惊叹号。 每一回眼神流转,都是穿刺你灵魂的光; 每一次跳跃,都像上帝借了双翅膀让她飞翔。 在她的世界里,身体从不是框限灵魂的模子, 更何况教条规则与世界的不合理。 舞蹈并未把女神关在尖塔,世界是她的舞台, 因为「生命中不是只有舞蹈,还有生命本身要去体验。」 除了侧写姬兰,本刊更透过独家越洋专访,与编舞家林怀民之眼, 看这名勇於说「不」的绝世芭蕾女伶如何对生命说:「是!」
PAR / 第255期 / 2014年03月号
金星般的舞者 当代编舞家的缪斯 速写西薇.姬兰
西薇.姬兰十九岁即成为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首席明星,但她不安於现状,勇於挑战、跳脱常规,与国际编舞家合作,以古典芭蕾的高难度技巧结合当代编舞的创作概念,成功转化舞蹈身体,自在於各种舞蹈类型和编舞风格的诠释与转换。至今四十多岁的姬兰,仍然站在舞台上,她的身体力量丝毫未减,却有更多生命的沉淀。
PAR / 第255期 / 2014年03月号
独家越洋专访芭蕾天后西薇.姬兰 永远开放 永不设限
国际芭蕾舞巨星,来自法国的西薇.姬兰将於今年四月首度来台演出「6000 哩外」。这位极少接受采访的舞蹈名伶,这半年来,破例成为英国BBC纪录片的主角,并在二○一三年年底也在日本同意台湾电视媒体的专访,以及这次在她二月四十九岁生日前几天,接受本刊的越洋电话访谈。 笔者曾经在二○○七年的香港艺术节,观赏她与阿喀郎.汗的双人舞《圣兽舞姬》,也於二○一二年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看过这次将来台演出的「6000 哩外」,印象深刻。我们的访谈,就从林怀民为她在《圣兽舞姬》所编的一段独舞谈起。
PAR / 第255期 / 2014年03月号
林怀民眼中的西薇.姬兰 舞蹈典范的代名词 全身动作都是戏
拥有「天下第一腿」美誉的芭蕾天后西薇.姬兰在林怀民眼中是个典范,技巧好的不得了。即使有些舞编得简直无可救药,可是经她一跳则会吓死人,每一个动作都是戏。总在尝试不同风格的西薇・姬兰邀请林怀民帮她在《圣兽舞姬》编排独舞,藉由这个机会,林怀民引领西薇・姬兰进入以东方哲思出发的云门身体,这同时也改变了西薇.姬兰的身体质地。
PAR / 第255期 / 2014年03月号
致日本三一一地震的「6000哩外」 三位大师挥洒 女神起舞祝福
芭蕾女神西薇.姬兰来台,带来三位舞蹈大师的作品――威廉.佛塞《排列组合》、尤里.季利安《27分52秒》与马兹.艾克的《再会》,内行人争相走告。然而二○一一年姬兰排练佛塞作品时,正值日本发生三一一大地震,身为日本迷的她,即刻将这个作品定名为「6000哩外」致日本,惊惧守望那隔著一汪大洋的创伤土地。
PAR / 第247期 / 2013年07月号
艾略特.费尔德 Eliot Feld 关注舞坛 为心而舞
应舞剧场之邀,将於八月底访台演出的知名美国舞蹈家艾略特.费尔德,可说是美国舞蹈圈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年轻时就被誉为「杰罗姆.罗宾斯与乔治.巴兰钦的接班人」,之后为了能更专注於独立创作,不但创立舞团,也创立了结合舞团、舞蹈学校和基金会功能的「芭蕾科技」(Ballet Tech)舞蹈机构,甚至买下乔伊斯剧院,让舞团能有独立演出的场所,因为,对费尔德而言,成立舞团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有个空间可以自由地编舞」。
PAR / 第247期 / 2013年07月号
格林菲尔德 Lois Greenfield 与瞬间赛跑的说书人
洛伊丝.格林菲尔德是美国知名的舞蹈摄影家,拍过的知名舞团与舞者难以数计,台湾舞者许芳宜、陈武康等,都曾在她的镜头下展露非凡的魅力。这次应舞剧场之邀,将来台展出她与编舞家费尔德合作的摄影作品,本刊也趁此机会,先行在纽约进行地一手专访,搭配她的影像纸上展,以让本刊读者深入她的影像世界……
PAR / 第227期 / 2011年11月号
向流行音乐致敬 When Modern Dance meets Pop Music
距今八十年前,岛上流传著这般流行歌曲—— 阮只知文明时代 社交爱公开 男女双双 排做一排 跳道乐道我上盖爱 彼时,双双男女在轻快歌声中,踩踏青春小鸟的社交舞步,也踩出文明新世代。 战后移民来到海岛,带来不同的音乐光采—— 如果没有你,日子怎么过,我的心也碎,我的事也不能做, 如果没有你,日子怎么过,反正肠已断,我就只能去闯祸。 舞是照样要跳的,保守年代,照样把个恰恰吉鲁巴跳得声色妖娆。 经济起飞,国际化滋养了我们的歌舞脾胃—— 麦可.杰克森的月球漫步、玛丹娜的性感妆容与强力舞步 召唤出蓄积已久、充满爆发力的舞动热情 人们在不同语言的歌曲寻找Hip hop、Jazz的特定节奏 跳出流行的轨迹与身形…… 长久以来,流行音乐是这样牵动我们的躯体 舞出自由,也舞出局限 当灯光乍起,一支支熟悉的旋律节奏回荡在剧院的舞台 我们,将以何种心情、何种目光、何种身体,去回应? 编按:文中所引歌词曲目依序为〈跳舞时代〉、〈如果没有你〉。
PAR / 第237期 / 2012年09月号
许芳宜 舞动不尽 生身不息
她在初夏返台。开记者会、赴数不完的采访,还有排练。这是她近几年在台湾待最长的一段日子,一个月,不需南来北往,航站起落,不再因时差疲惫,身体回到自然的生息状态。 许芳宜,出身台湾的国际级舞星,离开玛莎.葛兰姆舞团后,曾回台组舞团,环境的种种挫折又将她推向国外,然而,无庸置疑,那才是她的擅场,和同样顶尖的舞蹈家一起工作,是她最适切的舞台。 如今,她视自己为一个舞团,戏称「把自己卖到国外,再把所有人邀请回来」,这次她带回了两位明星编舞家阿喀郎.汗(Akram Khan)与克里斯多夫.惠尔顿(Christopher Wheeldon),以及纽约市立芭蕾舞团首席舞星温蒂.威伦(Wendy Whelan),两王两后的超级组合,加上许芳宜长期训练的台湾年轻舞者,将在十月底为台湾观众带来《生身不息》Timeless。我们在许芳宜启程前往美国Vail艺术节演出前,探访她和舞者工作的排练现场,并畅谈此次作品和近年的国际演出经验。
PAR / 第237期 / 2012年09月号
如果在悬崖边上
瓜地马拉的小说家蒙德梭罗写过一篇极短篇小说《恐龙》,小说全文是这样:「当他醒来时,恐龙仍在那里。」 我看著许芳宜这支《出口》的开场时,忍不住捏著衣领,忍不住想挪用这句话,来形容我所看见的:当他们醒来时,悬崖仍在那里——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