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话题

PAR / 第224期 / 2011年08月号

亚维侬艺术节,不再「亚维侬」?

届满六十五岁的亚维侬艺术节,近年来风波不断,今年还被右派大报质疑有「拒绝往来的黑名单」,为某些团队与艺术家叫屈。而艺术节当初的理想性渐渐变淡,亦令人扼腕。更耐人寻味的是二○一四年起的新任总监人选之出线过程,也是十分戏剧化,让人摸不透执政者的背后玄机,不过新人选Olivier Py也颇令人期待。

PAR / 第224期 / 2011年08月号

「红剧」当空照 因应时代也需转型

在「中共建党九十周年」的大旗下,中国影视与剧坛莫不著力放送宣扬主旋律的「红剧」以资庆祝。上海所有的艺术院团,不约而同都为其献上大力歌颂的作品,浦东东方艺术中心举办四年的「名家名剧月」今年也趁势主打红剧,推出了十四出剧目、共计廿六场样式各异的演出。在差异甚大的时空背景下,这些歌颂革命英雄的戏,也必须摆脱以往标签式单薄的诠释手法以求转型拼市场。

PAR / 第224期 / 2011年08月号

经济政治阴影下 「广东现代舞周」将说再见

今年举办第八届的「广东现代舞周」,向来坚持独立运作,并以推广中国新生代舞者、编舞、作品,和强化国际交流网络的包容、多元的形象而闻名,却在愈来愈重的经济压力下,正式宣告要「暂别广东」;而今年主办单位也遇到政治阴影,原本的主题「挪威.挪威」因诺贝尔和平奖事件致使团队无法入境,只好临时改为「中国舞蹈新势力」系列因应。

PAR / 第223期 / 2011年07月号

剧场「演」电影 铺陈「超大中年危机」

来自比利时的剧场导演伊佛.凡荷夫,自二○○一年起就担任荷兰剧场第一把交椅阿姆斯特丹剧团的艺术总监,执导过多出舞台剧,也导过数出音乐剧与歌剧,甚至拍摄电影。擅长在剧场中运用多媒体科技的他,曾提过,他对於科技在剧场里不排斥也不滥用,要用就要用对地方:「我从不只是为了美学上的需求使用这些技术,而是为了使戏更臻完整的必要需求。」在《安东尼奥尼计画》一剧中也如实验证了他的话。

PAR / 第226期 / 2011年10月号

什么最吸睛? 「跨界」到底!

成立满廿周年的德国「脉动剧场艺术节」,邀请全球约五十名策展人参访并召开策展人会议。大多数与会者都同意:混搭不同艺术手法,自在呈现开放而非定论式内容的演出,正在大量吸引创作者与观众的目光中。

PAR / 第222期 / 2011年06月号

缤纷印度 乐在传统中的旺盛活力

对台湾人来说,印度是个「又近又远」的国家,它是对台湾影响深远的佛教的源头,但因境内民族众多也呈现了非常多元特别的文化景观。相较於其他亚洲国家,在艺术上传统的部分仍是最大主流,对表演的欣赏,则是听到喜欢的音乐常会载歌载舞、摇头晃脑,喜欢的段落会随时鼓掌,但不喜欢时,则毫不留情地直接走人。  

PAR / 第223期 / 2011年07月号

透视液态社会的爱无能

凡荷夫认为,剧中角色的人际网络,没有父母、兄弟姊妹,也没有家族血缘,就如同生活在液态社会的现代人,看似交流密切实则关系疏离,两人关系的崩解,渐次开展至家庭、城市、社群,再到国家,直至全球化下的世界。因此,凡荷夫把全剧搬到当下时空,阿尔塞斯特与塞莉曼娜之间对爱的辩证贯穿全场,液态社会中爱的不可能,也成了导演诠释该剧的崭新观点。

PAR / 第226期 / 2011年10月号

舞蹈传奇人物登场 重复中见创新美学

今年的「舞在八月」依然展现强大的策划能力,来自十三个国家的廿二出制作接力演出,在八月十二日至廿八日之间,舞迷可在城里的许多重要剧场里看到各种规模的舞作。露辛达.柴尔兹一九七九年的旧作《舞》为今年的舞蹈节开幕,「舞蹈剧场」发展历程的重要人物苏珊.琳卡也亲自登台,让许多观众终於亲眼见到舞坛传奇。

PAR / 第224期 / 2011年08月号

挑战感官超体验 作曲家扮演造物主

○七年底过世的现代音乐家史托克豪森,生命中的最后巨构——七出连篇歌剧《光》的最后一出《星期日》於今年四月初於科隆的Staatenhaus am Rheinpark的两个厅进行世界首演。由西班牙「拉夫拉前卫剧团」的Carlus Padrissa执导的演出华丽惊人,史托克豪森在剧中挑战观众除了味觉之外的每一样感官,整出五景的《星期日》可以说是五场从不同角度赞美神的宗教仪式。

PAR / 第223期 / 2011年07月号

德语剧场 就是要让你不安

德国剧场的年度盛事「戏剧盛会」於今年五月六日至廿三日在柏林举行。今年入选的十出作品,都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让观众在剧场里观看严肃刚烈的德语剧场,凝视当代社会的对峙。剧场的冲突,就是你我的碰撞,这的确是个不安的场域,这个美学架构让德语剧场独树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