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话题

PAR / 第228期 / 2011年12月号

谢勒斯《戴丝德蒙娜》 吟唱莎翁没说的女人故事

美国鬼才导演彼得.谢勒斯(Peter Sellars)在「柏林艺术节之屋」(Haus der Berliner Festspiele)推出新作,於十一月十日至十二日连演三天,场场爆满,获得观众与剧评热烈回响。这次谢勒斯找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童妮.摩里森(Toni Morrison)写剧本,来自马利共和国的女歌手罗基亚.塔拉欧瑞(RokiaTraoré)在舞台上现场演唱,梦幻组合让观众非常期待。

PAR / 第227期 / 2011年11月号

云门再访「下一波」 同时迸发台湾文化风

云门舞集十月上旬带著去年发表的《屋漏痕》,五度参与纽约「下一波」艺术节演出,同一周内,刚好不少台湾相关文化活动齐聚纽约,让纽约人感受到台湾的文创软实力。如果能让各单位整合资源、互相宣传,或能达到更高的效益。

PAR / 第229期 / 2012年01月号

艺术体检报告、实习手册出炉 让环境发展更健全

年底通常是体检过往年度环境发展的时机,英国的全国艺术推广协会去年底公布英国第一份针对艺文环境的体检报告,呈现二○○七年至二○一○年间艺文环境的变化;约与此同时,英格兰文化协会与创意及文化技能发展机构针对在文创产业中的实习制度也出版《艺术实习手册》。以上文件,不仅提供了对英国艺文生态更清楚的了解,也进一步保障相关人才的工作权益。

PAR / 第229期 / 2012年01月号

剧场过寒冬 小团与私立剧场挣扎求生

在经济危机愈演愈烈的景况下,因为政府补助的缩水,不少法国的私立剧院与团体,只得各凭本事寻求赞助或募款,如曾来台演出《低回李尔王》的「国际视觉剧场」苦等不到政府允诺的补助只好自己扛贷款,而彼得.布鲁克的北方剧院也得靠观众赞助才能将新歌剧顺利推出。

PAR / 第230期 / 2012年02月号

第一届11戏剧节 偶戏主题跨省分行销旅游

由罗亚尔河区三省Mayenne、Sarthe及Maine-et-Loire的十一个艺文机构联合推出的「11戏剧节」从一月上旬起首度举办,以偶戏为主题,邀十四个团体推出十六出戏在一个月内到各地轮流演出。配上周边的展览、工作坊、艺术村、演讲座谈等等,这个横跨不同省市的艺术节除了在场地、资金上都得到地方政府、媒体及商家的全力支持。

PAR / 第227期 / 2011年11月号

《森林前的夜晚》 克雷蒙思.席克精采独白演出

十月登场、横跨秋冬的柏林「欧洲戏剧节」,其中法国剧作家戈尔德思的独白名作《森林前的夜晚》,德国知名男演员克雷蒙思.席克与义大利剧场名导安东尼欧.拉帖拉合作演出。导演以极简的舞台与灯光装置,让席克充分发挥他的个人演员特质,创造了一个让人不安的独白剧场。

PAR / 第230期 / 2012年02月号

北京城南吹东风 天桥天坛打造传统新艺象

由於城区的重划,北京南城财力人力资源都获得了大幅的提升,再迎上年底国家文化大发展的宣誓,北京市全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全力打造文化创意之都的时机。近百年一遇的城南发展启动,不约而同东城与西城在去年底同时宣布「天坛」与「天桥」两个演艺区的计画。

PAR / 第229期 / 2012年01月号

MIT沪地有声 看台剧正流行

上海的岁末演出黄金档期,却正是「台风」狂吹,包含表演工作坊、屏风表演班、果陀剧场、相声瓦舍等剧团接力演出,且多是商业邀演、售票演出。除了果陀的《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是翻译剧本,其他几出都与怀旧、两岸分隔等的历史沧桑符号有关,透过剧场,中国的观众也阅读了台湾的过去。

PAR / 第227期 / 2011年11月号

阿喀郎独舞《源》 深掘认同故事

英籍孟加拉裔的编舞家阿喀郎.汗,在九月中首演的独舞新作《源》DESH中,面对自己的认同问题,深入挖掘,更述说母国孟加拉的文化与他之间的关系。透过数个故事的述说,在父与子、大人与小孩的叙事脉络中,阿喀郎亦思索文化在世代间传递的过程,以及个人在社群中的角色改变。

PAR / 第228期 / 2011年12月号

社会悲剧Roadkill 活生生在观众眼前上演

十月底在东史特拉福剧院上演的戏剧作品Roadkill,邀请观众搭上小巴,却不是去观光,而是带著观众亲眼目睹一个女孩悲惨的沦落。此剧导演柯拉.比赛特改编真实故事,关注於从非洲被人口贩子拐骗至欧洲各城市的年轻女孩,被迫卖淫、吸食毒品。导演藉由戏剧的方式叙说这些故事,也引发了各界对此议题的论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