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话题

PAR / 第232期 / 2012年04月号

复排《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 焦晃莎剧荣光转淡

在「话剧王子」焦晃号召下,原上海青年话剧团在人民大舞台推出了莎剧《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一群年届七十的表演艺术家,不计一切困难地为梦想的经典戏剧聚合。但现下盛行的是快、简、喜、险的娱乐式刺激视觉的剧场文化,《安》剧票房的失利,也印证了莎剧悲剧美学的时不我予。

PAR / 第234期 / 2012年06月号

「中法文化之春」 展现法国文化战略全球布局

迈入第七年的「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从四月到六月,以北京为中心幅射涵盖中国廿四个城市,共推出一百卅四场包括电影、戏剧、舞蹈、等等活动,主力放在年轻族群会感兴趣的「非主流」艺术,也不忘深耕「植入」法国影响力於中法联合制作。透过组织性的缜密运作,法国政府藉此进行国内新兴艺术的扶植与文化的战略性输出。

PAR / 第234期 / 2012年06月号

香港需要怎样的文化局? 文化界关心担心各表态

香港即将上任的新任行政长官梁振英提出成立文化局,是否会让香港文化发展出现契机,是这几个月文化界的热门话题。「文化界联席会议2.0」刚於五月十二日举办的「文化变局论坛」,短短一周的宣传时间,却凝聚了百多名文化界及学术界老中青朋友出席。当日发言踊跃而正面,但也有有与会者说「少了怨气」。

PAR / 第231期 / 2012年03月号

民政署「艺能发展资助计画」 首批十八团获拨款

香港民政事务署去年中推出了「艺能发展资助计画」,以艺术创作、拓展观众、艺术教育及提升团队整体能力为目标;当中又以表演艺术、视觉艺术或跨媒体项目为主要资助对象。二月初时公布首批入选计画名单,有十八个团队共获得三千九百万港币资助。

PAR / 第232期 / 2012年04月号

历史如何走进戏剧? 两岸四地论坛交流经验

长期以来忠於创作具人文与社会关怀戏剧的香港「致群剧社」,趁著二月底该社推出「辛亥」题材戏剧《占领凸手办》之际,也举办了「历史如何走进戏剧:以辛亥题材为例」的两岸四地论坛,香港、澳门、台湾与中国的剧场工作者聚首,分别提出历史题材的戏剧创作与诠释观点。

PAR / 第233期 / 2012年05月号

奇幻与诗意的舞蹈动力雕塑

曾访台演出《致命引擎》的澳洲「块动舞蹈视觉剧场」(Chunky Move),三月中在美国洛杉矶演出与动力雕塑艺术家鲁本.马戈林合作的作品《连结》。编舞家欧巴任尼克延续舞蹈肢体与科技之间关系的探索,让舞者与台上的动力雕塑互动演出;舞者透过身体来控制动力雕塑的形状,而在舞者轻巧的移动中,一旁占据三分之一舞台,有如编织物品般的动力雕塑也开始缓缓移动出不同的造型,舞者与雕塑间的连结关系充满了行动的诗意。

PAR / 第232期 / 2012年04月号

空间错置,如何游戏到底?

作为今年香港艺术节的重点大戏,高行健与林兆华这对当年的先锋戏剧搭档的再度携手合作,更是《山海经传》成为瞩目焦点的原因。高行健的文本从开天辟地开始,许多天神帝后上阵,剧作家要让他们「去神化」,提出以民间传统技艺、像庙会一样的演出形式,导演林兆华也放下之前导戏的精准,随之「轻松做戏」。两人的实验企图明确,但似乎是「错置」在香港艺术节的舞台上……

PAR / 第233期 / 2012年05月号

浪漫歌剧的浪漫在哪里?

十九世纪德国作曲家韦伯的浪漫歌剧《魔弹射手》,在欧洲音乐史上被视为德国浪漫歌剧的先河,但其剧本中也有不太浪漫的地方,例如剧中对道德的强调,使得这出戏带有一种浓厚的教化口吻。在柏林喜歌剧院一月份的《魔弹射手》新制作中,西班牙导演彼耶多(Calixto Bieito)以恐怖的新增场景,突显了剧中的人性黑暗面,超越了原来的剧本的限制。  

PAR / 第231期 / 2012年03月号

《中式英语》叫好不叫座 怅然挥别百老汇

以《蝴蝶君》在百老汇打响名号的华裔剧作家黄哲伦,去年在芝加哥推出新作《中式英语》,试演成绩斐然,顺势挺进百好汇,虽然剧情背景是经济正在崛起的中国,颇具话题性,虽然评论不差,制作群也卯力宣传放送口碑,但仍不敌百好汇先天态势,在演完一百廿八场之后,怅然挥别下档。

PAR / 第232期 / 2012年04月号

一块顽石的还魂 沧桑历尽的释然

《贾宝玉》是非常林奕华剧团廿周年及香港歌手何韵诗出道十周年的纪念作,去年十月首演。香港鬼才女编剧黄咏诗安排的情节从「还魂」概念出发,让红楼剧终后的贾宝玉,在回到太虚幻境后决定重游故地,在对一切无能为力的前提下,再经历一次大观园的种种。而林奕华则在每一场中加入「颠覆」,将原著文本转移至现代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