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话题
PAR / 第254期 / 2014年02月号
《回覆:瓦登湖》巧用数位影音 让人看得「自然」
关注数位文化发展的导演沛赫新作《回覆:瓦登湖》,以「数位化」舞台、电子音效及人造影像投影的现代感演出,来回应作家梭罗在结束森林隐居后写下的作品《湖滨散记》,颇受好评。除了科技感很强,但形式上仍算中规中矩,没有什么过於挑战大家耐力的革命手法,如诗如画且出人意外地毫不冷场,大家都看得懂又留有各自解读的空间。
PAR / 第254期 / 2014年02月号
荒诞喜剧《驴得水》 靠口碑打出长红票房
《驴得水》是北京近两年颇受瞩目、票房满座的小剧场戏剧,除了荒诞喜剧的趣味与背后探讨主题的深度,透过网路社群的传播,口碑酝酿出的效应非常可观,对宣传资源少的小剧场戏剧来说,《驴得水》算是这两年北京一个以口碑建立票房基础的最佳范例。
PAR / 第254期 / 2014年02月号
演出前后意外状况频传 也是「看戏的忧伤」?
这时节演出活动频繁,宣传如何突围让剧组伤脑筋,但不管好坏,总是进场见真章。不过,最近几档戏如音乐剧《剧院魅影》、《芝加哥》,还有影剧大咖陈道明主演的《喜剧的忧伤》,分别传出演出中断电、制作单位内部理念差异导致取消演出,与主角生病延后演出演出连带造成后续档期无法安排的等等「意外」——大家买票时充满期待,但却也像风险投资,可能希望落空,也是「看戏的忧伤」。
PAR / 第253期 / 2014年01月号
同时演两戏 演员演技大挑战
同时演两出戏,对以身体程式演出的戏曲演员来说是家常便饭,但对讲究自然生动的西方剧场,就是演员的一大挑战了!最近纽约有几档一台演双戏的制作,在戏码选择上分别都有足以两相串连的主题,而演员一人饰多角、易於更换的布景设计等,都是制作的大挑战。
PAR / 第253期 / 2014年01月号
莎夏.瓦兹舞团喊停 震惊德国表演艺术界
二○一三年欢庆舞团廿周年的德国知名编舞家莎夏.瓦兹,在一整年庆祝活动的尾声,丢出惊人的震撼弹,解雇所有舞者,此后只接委托创作,不以舞团型态创作。创作成就斐然、跨界规格惊人的莎夏.瓦兹表示,因柏林文化单位无法承诺给予长远经费挹注,因此难以好好完成作品,既然经费不足以建构理想,不如就解散舞团。
PAR / 第253期 / 2014年01月号
皇家宫廷剧院《美食家》 带观众来场饮食冒险
让观众边用餐边看戏,在西方剧场是很少见的(在东方传统剧场倒是很正常)。近期皇家宫廷剧院的新戏《美食家》,让观众在剧场中享用三道餐点,搭配剧情进行,让一杯即食扁豆汤,串起剧中人物的儿时回忆。而剧中也穿插现下最受瞩目的饮食议题,让人看戏吃喝之外,让人省思。
PAR / 第253期 / 2014年01月号
两位国立剧院总监新任命 宣告新的剧场时代来临
法国现任女性文化部长费黎皮特自上任以来,动作频频,勇於改革,其推动的国立剧院艺术总监更新,更让剧场界屡屡跌破眼镜。最近宣布的两位新任国立剧院艺术总监,都属崭新的「后戏剧剧场」一派,跳脱传统文本戏剧,也呼应文化部长倡议新剧场美学的主张。
PAR / 第253期 / 2014年01月号
首届市民文化节话剧大赛 打造弄堂里的邻居「民星」
由「现代戏剧谷」承办的「首届市民文化节话剧大赛」,历经半年,总共卅支队伍入围最后决赛。决赛戏码描绘身边的精采与感动,以民间活泼的视角和语言,展现上海另一种缤纷风情。话剧大赛找来焦晃等多位知名人士参与颁奖,颁出「最佳市民原创剧码」、「最具人气市民话剧」、「最佳编导奖」、「最佳男/女演员」等奖项。
PAR / 第253期 / 2014年01月号
从欧洲到中港台澳 探索剧场文本新趋势
由前进进戏剧工作坊主办的「文本与剧场:廿一世纪发展趋势」於十二月十一至十六日举行,内容包括导演工作坊、读剧沙龙、讲座及剧场研讨会,邀请了海外多位嘉宾来港,探索、讨论文本最新的发展。
PAR / 第253期 / 2014年01月号
寻找当代英雄群像 2014香港艺术节预览
在今年香港艺术节所展现的当代艺术英形象,并非是打败巨龙或恶霸的对抗性角色。相反的,我们看到的,都不是个人主义式的自我创造,而是回到过去,试图与经典对话,赋予传统新的生命。不论是《水浒传108之终极英雄:荡寇志》,三部多元化的莎士比亚制作,还是对华格纳的新诠释……呈现了在今年香港艺术节中演出的英雄们,几乎都采取了和解的立场,不像早期现代主义,把传统当作革命的对象,而是努力活化传统,创造一个既传统又当代的新艺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