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话题
PAR / 第272期 / 2015年08月号
《英语物质》 文化炼金术与肉身的质变 看瑞典编舞家史班科博格的美术馆新制作
由瑞典编舞家史班科博格编创的《英语物质》,近期在各大美术馆巡回。此作在充斥著装置物件的环境中演出,布料衣物、酒类或提神饮料,舞者大部分的时间只单纯执行一些简单的「行为」,强调的是体内体外「身体的变化」,而舞作的音乐、空间呈现出拼贴的大杂脍,正是如同一样影响人类精神的「文化物质」。
PAR / 第271期 / 2015年07月号
杉湖当代芭蕾舞团 闪耀十年一瞬消失
曾在电影《命运规划局》中作为女主角排练场地与共舞团队的杉湖当代芭蕾舞团,在纽约舞坛相当独特,由美国最大的零售公司沃尔玛家族成员洛利创立的该团,一成立就享有第一流的资源,但今年三月中舞团发出解散舞团的声明,令人问号连连,但舞团只说是因为创团者停止拨款,再无说明。六月六日的最后一场演出,在演出纳哈林编作的「安可舞」之后,舞团正式划下休止符。
PAR / 第271期 / 2015年07月号
柏林Lucky Trimmer舞蹈节 蔡博丞《浮花》受邀演出
二○○三年由一群舞蹈热爱者创立的Lucky Trimmer舞蹈节,是柏林一个提供给实验舞作的免费展演平台,每年公开向全世界徵件,形式风格不拘,唯一限制是演出长度只能十分钟。今年的舞蹈节在六月中旬登场,从超过三百个申请作品中选出七支舞作到柏林演出,台湾编舞家蔡博丞以《浮花》受邀,精采演出赢得观众热烈回响。
PAR / 第271期 / 2015年07月号
阿尔美达剧院「希腊戏剧节」 引人思辨「抉择」与「正义」
继荷兰导演凡.霍夫执导的《安蒂冈妮》之后,阿尔美达剧院也接著推出「希腊戏剧节」,一连演出《奥瑞斯提亚》、《酒神的女信徒》及《米蒂亚》三出希腊悲剧,让伦敦变得「很希腊」!首出作品《奥瑞斯提亚》是个因选择而遭逢厄运的故事,一再搬演,不仅展现了人与命运的冲突,也提示了许多必须反覆思考辩证的问题,引发观众对哲学问题的重新诘问。
PAR / 第271期 / 2015年07月号
普及精致艺术 巴黎歌剧院推出超低青年票价
外观金碧辉煌的巴黎歌剧院,常让人感到仰之弥高难以亲近,但为了让艺术向下扎根,新任院长黎士纳从今年九月起,推出首演前夜超低票价策略,让年轻人以十欧元、约合台币三百五十元的票价,观赏与正式演出一样的首演前夜演出,企图吸引年轻族群走入歌剧世界,并藉此打开新制作的的口碑与回响。
PAR / 第271期 / 2015年07月号
要作品还是要人才?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引发讨论
二○一三年底成立的「国家艺术基金」,每年由中央财政拨款廿亿人民币对艺文创作核资补助,但就二○一四年底核定的补助内容来看,国有院团仍占大宗,而作品获补助的金额超过50%,但人才培养只占9%,倾向於作品的产出而忽视培养对於生态有极大影响的各种人才,说穿了,国家艺术基金仍是一个被动式的补助机构,缺乏对整体演艺生态的积极改善功能。
PAR / 第271期 / 2015年07月号
「西九」制作人论坛 「创意参与」是未来趋势
五月下旬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举办了一场「制作人网络会议及论坛」,邀请华语地区的多位制作人与会,并邀来自韩、泰、芬兰、美国等地的主讲者。闭门座谈中讨论分享对新时代「制作人」的角色与定位的看法,「亚洲制作人平台」发起人崔石奎指出,未来的制作人必须是「创意制作人」,从行政问题的解决者,走向改变的驱动者。
PAR / 第271期 / 2015年07月号
梦幻泡泡的城市里 金钱太阳下的那些人 在澳门艺术节看福克.李希特的《信任》
五月底,为期一个月的澳门艺术节来到尾声,闭幕作品是由柏林的列宁广场剧院演出、福克.李希特编导的《信任》。在这出首演於二○○九年、触碰后金融危机脆弱人际网络的戏,不具特定角色的肢体各据舞台一角,让绝望与愤怒满溢出舞台,多向度的空间塑造出非单一时空的全球共同处境;戏中一切,似乎也与澳门这个城市的当下现实隐然呼应……
PAR / 第271期 / 2015年07月号
「后雨伞剧场」的理想初衷与现实沉淀 运动过后的香港剧场创作
去年要求「真普选」的「雨伞革命」,为香港社会掀起了公民觉醒与争取权利的风潮,也成为剧场中专注的创作主题。观察这些剧作,可以看到创作者如何转化运动的经验与思考的深度,而创作人如何把自己的情绪、见解、立场和姿态沉淀为材料,透过剧场手段去处理、分析与思考,是相当重要的课题,特别是在这个充斥著躁动声音与情绪泛滥的年代,创作人可能先要先具备一种「评论」的角度审视现实,让作品的宽度和深度可以跨越更远。
PAR / 第271期 / 2015年07月号
在游乐场中,给我天真落泪与相爱的权利 法国导演尚.贝洛里尼的《利里欧姆》
法国剧场界的新星——导演尚.贝洛里尼是法国最年轻的公立剧院院长,最近他的作品《利里欧姆》在巴黎奥德翁国家剧院实验剧场演出,这出一九○九年由匈牙利作家费伦克.莫尔纳写成的剧本,故事背景是廿世纪初即将迈入高速工业化的欧洲,剧情融合写实与幻想笔法,描写小市民的生活样貌与真挚情感,在贝洛里尼手中,舞台以游乐场场景呈现,体现笑泪交织的「人生如游戏,游戏如人生」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