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话题

PAR / 第282期 / 2016年06月号

伦敦新市长上任 期待艺文环境新局

甫当选大伦敦市市长的萨迪克.汗,以第一个选上伦敦市长的穆斯林为世人所知,但他在伦敦土生土长,深厚的在地连结,让他提出许多与伦敦文化环境有关的政见,如为创意产业提供场地,让艺术家工作;保护文化场馆不受土地开发威胁;同时要推动伦敦文化自治区,让每个自治区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文化特色等。在萨迪克.汗提出的愿景中,伦敦将继续成为世界的艺术与文化首都。

PAR / 第282期 / 2016年06月号

经济不景气更要看戏 巴黎公立剧院释利多

经济不见起色,法国公立剧院也必须努力祭出优惠利多,让国民依然能亲近剧场艺术。巴黎奥德翁剧院新任总监布隆胥维宣布新剧季节目时,特别推出五出全新制作的优惠口碑场,以半价邀请观众尝鲜;老字号法兰西戏剧院也跟随英国国家剧院的脚步,与法国百代影业旗下的「百代现场」合作,挑选经典剧目在各地电影院同步放映,让古典文学与大众更亲近。

PAR / 第282期 / 2016年06月号

鼓楼西剧场《审查者》停演 谋近利失远虑做法引质疑

北京民营剧场鼓楼西剧场最近推出创立两周年大戏《审查者》,却在引发议论风潮之际被迫停演,明眼人皆知是演出内容被审查者盯上了。但成立以来皆演出西方「直面戏剧」的鼓楼西剧场,其不够贴近中国社会现实的剧码选择与追求商业利益的操作模式,也让期待剧坛多样化发展者质疑。

PAR / 第282期 / 2016年06月号

金星女王扮母狗 话剧《狗魅Sylvia》中探人性

近期因犀利口舌评论,从电视真人秀节目评委,到独当一面演出《金星脱口秀》的舞蹈家金星,最近与京剧大咖关栋天演绎《狗魅Sylvia》。《狗魅Sylvia》是百老汇剧作家埃.拉.格尼的作品,讲述一位中年大叔捡了一只流浪狗回家养之后,引爆了人狗争宠的家庭危机。脱口秀女王金星化身剧中母狗,有的人觉得演狗很丢人,金姐觉得如果剧本好,就是让演泡屎也心甘情愿。

PAR / 第282期 / 2016年06月号

以位於两边的暧昧 重塑《三姊妹》当代性 巴西导演贾塔伊《要是她们当时真的去了莫斯科?》

身兼电影与剧场导演的巴西艺术家克里斯蒂安.贾塔伊,将契诃夫经典作《三姊妹》抽丝剥茧,以一句假设性的问题:「要是她们当时真的去了莫斯科?」重新强调出当代人面对过去、现在、未来的矛盾。透过剧场与电影手法的交错运用,观众更深刻体会到在若无其事的表面下,三姊妹内心的旁徨与挣扎。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号

大都会列汶终於下台成真 林肯中心总裁突然离职

四月中林肯中心的人事地震连两发,而且都是重量级,一是传说已久的大都会歌剧院指挥列汶,终於确定退休,二是才就任三年的林肯中心总裁伯恩斯坦,竟然毫无预警地离职,令人错愕。前者的接班人会是谁,是之后大家关注的焦点;后者则令人好奇这次闪电般的分手,背后到底有什么内情?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号

叶利尼克新剧作《怒》 强烈迸发剧场政治力

近年以剧本为创作主力的诺贝尔奖作家叶利尼克,新作《怒》甫於四月中在慕尼黑室内剧院首演,由多次执导其剧作的史戴曼导演。《怒》以《查理周刊》惨案为出发,写此刻的欧洲纷扰,难民危机,极端伊斯兰,极端排外分子,寻常老百姓,各阶层的愤怒都被她写入笔下,整个剧本以艰涩的德语,不断辩证愤怒的各种层面。演出长达四小时,演员在台上尖叫嘶吼歌唱,凌乱的舞台空间里,怒气蒸腾。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号

没看过现场也能拿戏剧科目证书? 新教育政策引发争议

英国的中学生可选修戏剧课程并取得相关证书,原规定选修学生须至少看过一次现场演出并且分析作品,但自九月起,到剧场看演出将不再是取得该科证书的必要条件。此政策一出引发剧场界人士议论纷纷,赞成者认为现在有许多剧场转播,可减轻学生看戏的戏票、交通等经济负担,但反对者则觉得现场体验无可取代,而少了学生团体观众,也会冲击巡回剧团、在地剧场的整体收入与经营。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号

从流亡者到新住民 穆阿瓦接任珂岭国家剧院总监

悬缺三个月的珂岭国家剧院总监一职,於四月初宣布由剧作家瓦吉.穆阿瓦接任。原籍黎巴嫩的穆阿瓦因中东战乱流离,曾逃至法国却未获居留许可,后来辗转落脚加拿大魁北克,从流亡者成为剧作家,笔下种种从个人生命史化出的离散之情、家国之思屡屡撞击观众与读者的心灵。穆阿瓦获得法国剧场界重视,这次接掌以演出并推广当代剧作家作品为重要使命的珂岭国家剧院,是否能给低迷已久的法国戏剧带来新气象,令人期待。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号

中国国家话剧院搬演《杜甫》 引来「诗圣」发「密函」

整修六年、终於重新开张的上海美琪大戏院,定位为「精选剧场」,并将每年四月演出季命名为「琪遇季」。今年首个「琪遇季」邀来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杜甫》,由王晓鹰执导,以杜甫曲折的人生经历为主要线索,塑造他正直怜悯、愤世嫉俗、铮铮铁骨的知识分子形象。但《杜甫》上演后,网路却疯传一封来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密函」,原来是评论者假托杜甫口吻,对演出表达「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