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话题
PAR / 第289期 / 2017年01月号
去年文化界多场选举 反映工作者关注唤起业界意识
「雨伞革命」的发生,引发香港民众对自身社会与政治现况的关注,也唤醒了大众改变现状的动能,同样的情形也在文化界发生。去年包含立法会「体育、演艺、文化及出版」功能界别选举、艺术发展局艺术范畴代表提名推选及特首选委会选举(文化小组)等选举活动,都可以看到对建制派的挑战,结果各有成败,但唤起业界工作者对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更多关心,亦是为未来铺路。
PAR / 第289期 / 2017年01月号
凝视此时、聚焦此地 「家事」反映世界脉动 2017第45届香港艺术节预览
将从二月中旬展开的第四十五届香港艺术节,今年的主题是「此时此地」,企图让观众从演出中看见自己、看见家园、社会、邦国,也看见时代。在戏剧类节目中,更以「家族」为基底,探看各种时代各个国度的家庭,以小观大读取世界脉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香港艺术节自制节目《香港家族》三部曲,以香港所经历的几个重大事件为背景,写出一家人在时代变迁里、个人处境中、岁月历程间的种种关系。
PAR / 第289期 / 2017年01月号
在剧场里,做演出、做实验,也做梦 香港进念.二十面体《佛洛伊德寻找中国情与事》
香港前卫剧团进念.二十面体的《佛洛伊德寻找中国情与事》去年十二月上旬再度搬演,从十四年前的初版,到二○一六年末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演出的新版,剧团多年来一直在实验,「这个作品的特色是要求观众很主动,」导演胡恩威说,「这出戏的观众比较像在看书,不是只等著、只听著,而是要主动去阅读,然后去想,你读到了什么?」一景景片段如梦,梦的意义,导演与观众一起探寻……
PAR / 第289期 / 2017年01月号
一场漂亮的自我介绍 来自福尔摩沙之声 国家交响乐团美加首航
去年十二月上旬,国家交响乐团启动了创团卅年以来的第一次北美洲巡演,造访加拿大温哥华与美国加州洛杉矶两个城市,首度将台湾国家级乐团的声音,带到太平洋彼岸。曲目特别安排了前辈作曲家萧泰然浪漫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与新生代作曲家李俊纬取材太鲁阁族传说的《最后一哩路》,让美加听众聆赏到台湾创作的多元面貌,更以柴科夫斯基《第五号交响曲》展现NSO不让西方乐团的演奏实力,也赢得当地乐评的赞叹肯定,完成一次漂亮的自我介绍。
PAR / 第289期 / 2017年01月号
《游唱诗人》与老戏迷的逆袭 义大利帕马威尔第歌剧节
专为义大利歌剧大师威尔第作品演出而设的「威尔第歌剧节」,去年十月一日至卅日在威尔第的故乡帕马举办,除了吸引各地爱乐游客前往朝圣,当然也是老戏迷群聚的盛会。一场由伊莎贝塔.柯瑞尔执导的《游唱诗人》在帕马雷究剧院的演出,极简前卫的风格,差强人意的演唱,显然让老戏迷不甚满意,现场嘘声不在话下,更有趣的是帕马老太太的评论:「像面饺里包的馅,只有面包屑,连点乳酪丝都没有。」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号
德意志剧院《臣服》 反思欧洲文明危机 史蒂芬.基米二度执导韦勒贝克争议之作
法国作家韦勒贝克的小说《臣服》描述未来由穆斯林统治的法国,上市当天,发生了当期以他过穆斯林斋月漫画当封面的《查理周刊》遭遇恐攻事件,也让该书成为争议之作。曾将韦勒贝克《情色度假村》搬上舞台的史蒂芬.基米,执导柏林德意志剧院的《臣服》制作,这已是该书在德语剧坛的第三个版本。剧中主角就像久病不愈的病人,他如同欧洲世界的隐喻,一个濒死、难以忍受、即将自毁的崩坏结构……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号
长城之上的跨文化剧场 与铃木忠志相遇古北水镇
继去年的《酒神狄俄尼索斯》之后,日本戏剧大师铃木忠志再度在古北水镇最高处的露天长城剧场演出,带来喜剧《鹁鹁山》和悲剧《厄勒克特拉》。两部看似迥异的作品被铃木放进了医院这样一个场所,延续其「世界是座病院」的概念,由多国演员操著各自的母语共同呈现,中日英三国语言充斥於同一时空中,却没有令观众产生丝毫隔阂之感。
PAR / 第287期 / 2016年11月号
「汉弥顿效应」? 夯剧创作者与议员提案打击黄牛票
今年百老汇的超夯剧《汉弥顿》,夯到引发「汉弥顿效应」?因为实在太热门,黄牛大肆用软体机器人bot来抢购下大批的票,然后高价转手,创作兼主演的米兰达实在看不下去,就与纽约联邦参议员Chuck Schumer联手,宣布推动一项反bot法,提高罚金,甚至判刑。
PAR / 第287期 / 2016年11月号
「碧娜.鲍许与舞蹈剧场」特展 回顾舞蹈的传奇
向德国舞蹈剧场大师碧娜.鲍许致敬的「碧娜.鲍许与舞蹈剧场」展览,正在柏林马丁.葛罗皮乌斯博物馆展出,用心的策展人除了呈现舞蹈家私人的相簿、演出海报、节目单、各国巡演传单、剧照、舞者名册等珍贵资料,更在展场重建、仿制了碧娜.鲍许的神秘排练场Lichtburg,还安排长年跟鲍许合作的舞者,在现场带领大家一起暖身、舞动,练习鲍许舞作里的经典动作。
PAR / 第287期 / 2016年11月号
重新想像《吉赛儿》 阿喀郎与英国国家芭蕾携手冒险
继两年前的《尘》,英格兰国家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塔玛拉.若荷再度邀请编舞家阿喀郎.汗合作,重新诠释经典芭蕾舞剧《吉赛儿》。在阿喀郎与戏剧顾问露丝.利托的掘探下,拉出原作隐藏在浪漫故事下的经济、权力结构等元素,让吉赛儿化身移工,在资本主义巨轮下哀吟悲歌,增添了时代感的诠释,舞出经典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