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艺评

PAR / 第268期 / 2015年04月号

重构英雄 消解人物

李陵、苏武两人在〈别歌〉一场的对话,转换为苏武回汉朝后的视角,忽地又跳转至李陵的视角看见苏武的遭遇,或许是为了经营李苏之间的内心独白,又或像是一种刻意呈现归汉如何、留於胡地又如何的无奈,但在这样的转换上,并不能有机地让《半》剧的中心主旨清楚呈现,而消解了整出戏应有的悲壮氛围……

PAR / 第266期 / 2015年02月号

梦一场

林奕华挑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巨著加以解构,却选择了以大做大的方式将其呈显,无疑地是走了一步险棋,甚至在落幕前的〈救赎〉底,林奕华都只想透过尤三姐与柳湘莲不断的独白来让观众理解——「他们」的告解,同时也就是「所有人」的告解!然而,最终他并没能「化险为夷」。

PAR / 第265期 / 2015年01月号

多重与单向的矛盾 关於《Q&A》二部曲的几种设计

由於多重的设计,导致整部作品的结构显得复杂:双层的舞台、多元的声音、交错的时间、地点与人物,却也展现导演吕柏伸俐落且流动的转场功力,安置好各自的位置。只是,相较舞台所呈现的复杂面向,或许牵涉蔡柏璋创作的初衷,类於影集、电视剧的样貌,不少叙事都流於一种便宜行事的处理……

PAR / 第264期 / 2014年12月号

盲目

对於歌舞剧来说,《情人哏里出西施》薄弱的剧情铺成、不文不白的词句堆砌、缺少新「哏」的笑点与齐唱时如多头马车削弱了本该磅礴的效果……我想很难让观众陷入「盲从」的效果里,这不禁让我怀念起台南人剧团的《木兰少女》来。同中求异、在稗官野史的史料中翻找出新意,理应给予掌声,但缺少深度与质感的呈显便让人颇感可惜了。或许,在编导的过程中,剧团也陷入了属於他们的「盲目」里……

PAR / 第261期 / 2014年09月号

实践「梦想」的京剧小剧场

在这个「狂想」的舞台与剧情中,将一切规矩混淆,让人分不清真实虚假。究竟是谁骗谁?谁又最应该被唾弃呢?《卖》剧并未给观众任何的答案,而是使人发笑,并留下了伏笔让观众去思考。

PAR / 第260期 / 2014年08月号

绝不贫穷的贫穷剧场体现

《未完待续》作为北京小剧场代表之一,质地干净、劲拔又淳朴,与近年来大量加入数位科技、跨域表演的台湾小剧场有著迥然之别,它让我回想起过去台湾的小剧场特质——故事明了,简单、精准又不失真诚的表演,可爱甚至带些土气,仔细推敲,似乎什么都没说,只留下高明的留白让观剧者自行填鸦,余韵留存。

PAR / 第255期 / 2014年03月号

贞观之治变奏曲

《大唐风云》描述唐初李渊诸子的王位争夺和感情纷陈,以李世民和他引发的玄武门之变为中心,搬演帝王家是非。然而戏剧呈现只拣好的部分,略去负面;事件发展删除太过,只见结果,无法完整发抒戏中人的欲望与爱恨情仇。服装造型也未顾及时代特点,殊为可惜。

PAR / 第253期 / 2014年01月号

死亡及其复象

不论是往死亡靠拢的《死亡练习曲》还是亟欲背离死亡的《药让我活下去》,法布尔皆透过死亡的滤镜,检视生命的双重性。两出作品的戏剧冲突并不建立於剧情线上,而是以乍看两两相悖的概念之集合来展现;单一符码指涉的逻辑自表演场域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如影随形的矛盾与共生。身体不仅是主客体双载的场域,亦是极乐与深渊的交界。

PAR / 第251期 / 2013年11月号

给/不给《如梦之梦》一个名字?

《如梦之梦》在失却名字的同时,也被刻意地安插了一个固定的名字(没有名字有何不可,我们可知五号病人的名字?)。湖里的自己逐渐模糊,观看过后的人们不再能够去塑造、去凝练,不管给与不给这个名字,《如梦之梦》的重演可能就此被僵化,作为史诗的也仅有形式。

PAR / 第251期 / 2013年11月号

三个愿望一次满足?

「新人新视野—舞蹈篇」今年推出三作品各有其独特风味,编舞者若能藉此确立方向持续琢磨,可期待激发焕赫光彩,亦唯有精进,风味方有令人回味无穷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