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艺评
PAR / 第307期 / 2018年07月号
薪传之际的暧昧与超越
本次小生江亭莹已有大将之风,从开始的斯文、后段恶行遭揭发时的丑感、乃至最终被活捉、极耗体力的身段均显见成绩,但全剧更多亏甫於二○一七年度以本剧主角拿下传艺金曲奖戏曲表演类最佳演员的张孟逸团长演出女主角,多层次的演出张弛有度、亦绝无松懈疏漏,她精采的做工在让众人喝采之余、也让我即使连看数场仍旧频频拭泪。
PAR / 第305期 / 2018年05月号
人生若只如初见,当初何如莫相识
「强行赋权」让四九一个小人物替山伯作出了回避的决定,这不仅消释了原作典故里最具魅力与打动人的地方——「人生若只如初见」般的质朴纯真,对於无悔爱情最初的一份冲动与单纯;更是渗漏出对与宿命的消极逃避,以「当初何如莫相识」的执念,让原本美好的梁祝传说在编剧主观干涉下,变得扭曲、生硬。
PAR / 第302期 / 2018年02月号
诗意与失意的娆动与恼恸
跟著手电筒与肩上的帽袍进入空间时,先不做他想,让演员一语不发地带位,再让首先意识到的观众领坐,自选或随机,陆续在错落木箱及排椅组成的观众席中坐定。灰暗空间中,随帽袍者冷静的呼吸,开始建立与门外不同的场域。以织物及金属支架组成的星球与闪亮的镜球,在悬挂装置中运行。低矮的蹲坐,使人只得抬望众星,彷佛意识到自身的渺小与阶级。
PAR / 第301期 / 2018年01月号
我们都走在以爱为名的道路上,各自旁徨
导演试图透过《小三与小王》重新形塑「家」的样貌;试图在宗教反对浪潮与同志婚姻平权的两造间找到平衡,然而他所重塑的只局限於一厢情愿的剧场式「寓言」(所有的冲突与不完美终将归於美好!)而他所留下的美好结局,却只能是对立两灶间不可能达成的「神话」。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号
60个60秒中的无限可能
这部舞作无疑是有趣的,因为它大胆地铺设了对观者的各种试探(相信对编舞家、舞者亦是);既然是「互动」的作品,而不是单方面的「表演」,能不能任性地要求每个入场的人都身心配合?其实人们的冷静或窘迫都是可能,也同时是社会里千百种姿态之一;但哪怕只是为人带来内心一秒的震动,未尝不会令他们下一次多前进一步?
PAR / 第299期 / 2017年11月号
当语言成为最温柔的利器
语言扮演了关键性的元素,不仅生动自然,有时,也成为最温柔的利器。所有角色对於关系立场的辩驳时而温言暖语、时而直白尖锐。以对白暗讽取代肢体冲突,渲染出最紧绷的氛围。并且在多数尖锐时刻掺杂了吴氏幽默,让原本的紧绷情节也能莞尔一笑。
PAR / 第298期 / 2017年10月号
胆大心细的精工设计
整体而言,陆逸轩的演奏触键较为轻巧、速度飞快而精准、节奏自由奔放却能听出细腻设计;而由他近年来所参与之比赛或演出内容观之,则可窥见其探索乐曲范围之广泛。我们可以放心期待这样具有独立思考又抱有热情学习心的音乐家不断成长,为我们在钢琴乐曲演出的限度当中带来任何新的可能。
PAR / 第295期 / 2017年07月号
筝乐交辉 绽放多元风貌
音乐会曲目的选用不但可看出演奏者的演奏技巧,亦显现其品味爱好,也代表该团的气质,选对了还能增益演出表现,给观众留下美好的印象。该场的策划虽是同种乐器合奏,曲目安排却以三种不同风貌的音乐穿插演出,听众虽须随乐曲切换自己的情绪,却不难消化。
PAR / 第294期 / 2017年06月号
暗影微光,真实虚假间的挣扎
小木偶的欲望与转变历程,有如「倒过来活」,自一开始他世故贪心,随著遭遇欲望逐渐脱落,进入个人的内在,靠著自己从木偶变成小男孩,在剧中亦真亦假间,显现人与物的拉锯挣扎。波默拉自童话中挖掘出人的处境,处处可见世代流传的童话并非欢乐而简化,藉著童话隐隐的裂痕,细节暗藏弦外之音,剧中场景超越时空限制对照当下现实,并一再探寻大人与小孩的关系。
PAR / 第293期 / 2017年05月号
风月染,染出现代国乐创作新意象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曲者对演奏技法的了解,如曾毓忠的《路转…忽见》,以古筝独奏与电子音乐的互动而成之曲,透过电脑将古筝的音色、音量改变,探索乐音的更多可能;同时,也善用古筝的特殊定弦,创作的旋律须以具有难度的快速指序来演奏,对於弹奏此曲的演奏家也是相当大的挑战与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