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活志

PAR / 第264期 / 艺文人生

回想《徵婚启事》

文本多次被改编,也经常被问,「 你怎么看改编的文本?」 我的看法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一旦我答应了授权,我便做好心里准备,徵婚这件事就是戏剧,需要两个 人共同演出,就算当年徵婚,我也没预测它有什么结局,而影视改编一定不会按照我的写法走,因为徵婚这个行为本身便是一场表演,一场实验自己的可能,即兴的成分很高。

PAR / 第265期 / 剧场快门

三缺一剧团「土地计划首部曲」《还魂记》谢幕

时间:二○一四年十二月七日 地点:台北牯岭街小剧场

PAR / 第264期 / 剧场快门

流浪舞蹈剧场《朵拉@梦》排练

时间:二○一四年七月十一日 地点:台北 流浪舞蹈剧场

PAR / 第265期 / 这样过日子

陈明章 在北投弹琴

陈明章是台湾著名的民谣乐手,他的吉他不只是吉他,月琴不只是月琴,他多年在乡土文化里寻找音乐元素,将之重新组合产新的生命。他的民调不只有月琴、河洛文化还有原住民古调的影子。 滋养他的文化养分来自於北投,那个温泉、硫磺味、那卡西的小镇。他现在生活也是围绕著北投,每天早上在北投街上散步,晚上在北投教授月琴,国外大学邀请他去驻校,他断然拒绝:「你们自己过来北投找我。」

PAR / 第264期 / 这样过日子

约书亚.沙发儿 在花莲夜市里透视人心

今年稍早,约书亚.沙发儿(Joshua Sofaer)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导了一出极富盛名的神剧,巴赫的《马太受难曲》。这出经典传统、众人耳熟能详的圣乐,曾被许多知名的作曲家重新编曲,甚至另填新词;它也曾被搬上大银幕,犹记得梅尔.吉勃逊的《耶稣受难记》在当时的影坛和犹太族群中造成褒贬各半的回响。 这么样的一出神剧落到约书亚的手上,被雕塑成前所未见的新颖面貌。他彻底解构,大刀阔斧把宗教和福音的桥段全部砍掉,只著重於人性情感的组成:痛苦、抚慰、内疚、爱。他在歌者上台前,透过投影,在近乎空无一物的舞台上拨出歌者与乐手切身的告白:婴儿的诞生、父母的分离、亲人的死亡,在观众面前一一上映。只因为安插这几段影片,当熟悉的旋律响起,被召唤而生的情感迥然於过往。 在英国伦敦的科学博物馆里,约书亚透过展览,重新包装「垃圾」。他邀请到访观众去认识博物馆的访客、员工、包商和展览所耗费的垃圾,透过每日搜集、分类、拍摄和记录,直到一个月后再将垃圾处理的每个阶段以展览的方式呈现,明确地传递给参展观众一件人人都心知肚明却又常常遗忘的事实——垃圾并不会消失。 台湾花莲的夜市中,有个摊位不卖牛排烤肉或任何小吃,它卖的是由约书亚担任艺术总监,八位艺术家穿戴著便宜手作道具轮番上阵表演的戏剧,价格当然也很夜市。一连五夜,演戏的人,看戏的人,在旁围观的路人,不论知不知情都凑成了一出戏。 约书亚.沙发儿就是这么样一位艺术创作者,凭藉洞悉人心的眼和纤锐慧黠的思路,颠覆传统,游戏人生。

PAR / 第265期 / 幕后群像

从噪音声响到动漫音乐剧 工作模式因戏而异 音乐设计蒋韬

已经与许多剧团合作过,近期以与再拒剧团合作的音乐剧《新社员》引起瞩目的音乐设计蒋韬,本身就是戏剧系科班出身。创作范围幅跨广泛的他,如何分配工作时间,他心中自有轴心,「主要是看该作品跟音乐互相渗透的程度,决定我出现在排练场的频率和次数。」谈及合作过的不同作品,他背后彷佛浮现一张神秘座标图,中间画一轴心,每出戏皆有定位。

PAR / 第264期 / 幕后群像

保持好奇不设限 因地制宜创造风格 舞台设计李柏霖

保持好奇而非骤下定论,先了解导演对剧本的想法,再试图具象化彼此脑中的画面,「我喜欢所有设计聚在一起开会,大家一起讨论如何把剧本视觉甚至听觉化,从几张电脑抓下来的参考素材、笔记本上的手稿,最后成为模型的过程。」从前期沟通到有足够信心动手画图,必须不断去挖、去问导演到底想要什么,「他可能讲的很抽象,但你非得问出方向不可,因为把一切具体视觉化是舞台设计的责任。」李柏霖说。

PAR / 第265期 / 艺@展览

文艺复兴绘画技法再现 「银针笔」细刻宇宙星际

濒临失传的绘画技法「银针笔」,在美国艺术家卡萝.普鲁莎笔下重绽风采。普鲁莎将银针笔这项传统上用於平面绘画的技巧,与当代装置结合,跨越古典与当代的距离。创作主题多围绕在宇宙万物的哲学理论的普鲁莎,这次的「银针星际」是她第一次在亚洲举办的个展,展出新旧作共十一件,透过物理科学与数学模型,影射现实生活中的组织结构及精神力量。

PAR / 第265期 / 艺@电影

奥斯卡会前赛开跑 影迷入场先点评

随著多个影评人奖项与金球奖提名出炉,明年奥斯卡「赛事」的硝烟也悄悄燃起!几部获金球提名的话题强片如《大眼睛》、《鸟人》等将在台湾上映,身为影迷的你,岂能不开始打开笔记本,进电影院先过评审瘾!

PAR / 第264期 / 艺@展览

看见失落的老台湾

於国立台湾美术馆展出、由影像工作者简永彬策划的「看见的时代:影会时期的影像追寻(1940s~1970s)」,呈现一百卅五人、近五百件摄影作品,除了少数外界熟悉的专业摄影,更多是地域性或业余摄影家,他们拥有质量俱佳的摄影作品,却因长期不被重视而显得陌生。透过这些精采的照片,也让我们看见了台湾摄影史失落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