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活志

PAR / 第304期 / 专题

「创作社」行政总监李慧娜 温柔的走索者

在创作社演出的外场,常常可以看到李慧娜忙里忙外的身影,但无论多忙,她也鲜少露出焦虑神色,总是露出亲切的微笑。很难想像,她不时在为制作的资金缺口伤脑筋,就这么扛著剧团、走著钢索,一路过来廿一年,「做我们这行,都舍不得错过好玩的事,即使过程中很烦躁、很繁琐,但每次大家彼此激荡创意,真的很有乐趣。但,好玩之外怎么存活?问题总是这样来来去去。」李慧娜依然笑著说……

PAR / 第304期 / 艺@展览

孤独的身体,在往剧院的路上

PAR / 第304期 / 艺@展览

冷战,谁的战争?

冷战,在世界的历史中是标志鲜明的一段,大国的对峙,对身在岛国的人民,有著怎样的影响与回忆?艺术家张干琦透过访谈走过这个年代的母亲,生存的奋战与世界的冷战形成强烈对比;自冷战时沿袭至今「万安演习」,袁广鸣则透过空拍,反映国家机器对人民身体自由的箝制权力……

PAR / 第304期 / 艺@电影

编舞奇才与歌剧女皇

四月中旬上阵的金马奇幻影展,特地挑选知名编舞大师鲍伯.佛西的五部经典,让影迷重温他纵横百老汇与好莱坞的舞蹈才华,品味那个华丽的歌舞年代;而由导演汤姆.沃尔夫花费三年打造的《卡拉丝:为爱而声》,则能让歌剧迷一睹不曾见过的歌剧女皇私下面貌。

PAR / 第304期 / 艺@CD

奥斯卡金奖片 原声带也经典

第九十届奥斯卡奖於三月初举行,从多部得奖电影中,乐评人欧头特地挑出三张给乐迷们,这三张原声带有几个共同点:一、电影本身都相当好看;二、配乐大师都当红且拿过奥斯卡配乐奖;三、原声带都有列名经典的潜力。是哪几部呢?让我们继续看下去……

PAR / 第304期 / 艺@书

〈结婚进行曲〉的由来――你的音乐品味为何? 《好音乐的科学II:从古典旋律到摇滚诗篇》精选书摘

由拥有作曲硕士学位的物理学家约翰.包威尔所写的《好音乐的科学:破解基础乐理和美妙旋律的音阶秘密》是趣味易解的音乐科普书,以令人愉快的科学和心理学,描述在音乐表面之下的各种秘密;而续集《好音乐的科学II:从古典旋律到摇滚诗篇――看美妙乐曲如何改写思维、疗愈人心》则整合了音乐相关的心理学与社会学领域数十年的相关研究,藉由了解音乐的内涵,进一步深入剖析:为何你我那么爱好音乐!《好音乐的科学II》将在本月份出版,本刊特地转载精采书摘,以飨读者。

PAR / 第303期 / 这样过日子

胡德夫 山海绵延的虚词况味

当他著一袭参差对照的紫色衣物,配上他招牌的白眉与茂密白发踏入当天在博物馆演出的会场时,引起场内众人的骚动,许多人上前向他握手致意,而他亦主动向相熟的朋友碰肩或拥抱,现场气氛相当热络且充满人声,直至一切在他的低沉遒劲的嗓音中静默。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胡德夫现场的弹唱,随著歌声,近年他出版的两本随笔内容,彷佛历历在目。书中从人或从歌出发,交代自己的生命往事,自幼时出生的海边,写到他歌词中不断牵挂的Ka-aruwan部落和大武山美丽的妈妈,也细细陈述与李双泽交会的经过,以及自己因参与原住民权利运动,遭特务监视及禁唱的忧愁岁月。 有时不免怀疑,故事会不会总有说完的一天?但当胡德夫的琴音与歌声响起,我知道倚靠著山与海创作的男子,嘴里的故事将源源不绝,就像他所提及,原住民族歌谣中那千锤百炼、可即兴可反覆,「没有文字,反而传得更精准的」的虚词,外界看来或许总是在「Hi Ya Ho Hai Yan」,其间却蕴藏无穷变化。一天的相处下来,总是被人大写的胡德夫让我看见他同时也是歌者/创作者/流浪者/老菸枪/酒友/慈父/有血气且不受控之人…… 这条斜杠应可无止尽地排列下去,恰似绵延无尽的泥土与海洋,和歌谣中反覆不绝的虚词……

PAR / 第303期 / 专题

当红酒遇见钢琴 让音乐碰上物理 范德腾 孙维新

刚出新书的人气音乐教授和明星级天文学家兼科学博物馆馆长,这对「外部连线」的对谈组合,连摄影师许斌一听都说,这场对谈要是公开售票一定卖座! 只是,当素昧平生的音乐家与科学家首度相遇,到底能聊出什么火花?甭担心,这两位唱作俱佳、演出经验丰富,又擅把学院高深理论说得深入浅出又充满趣味的与谈人可是有备而来,这边范德腾老师提议弄台钢琴在现场,那边孙维新老师立刻接招:来杯红酒加半盆水吧(至於天文望远镜这回就先不登场,饶了编辑一命)!让我们万分期待一场有酒、有琴的跨界谈话究竟如何展开? 事实证明,酒精果然是暖场的好燃料,不过红酒只是开始,当同样充满好奇心的音乐家以琴声回应科学家扣问酒杯声响的奥秘时,更多的共鸣随著sound and music的往复问答,在国家音乐厅大厅内清脆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