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活志
PAR / 第340期 / 职人的图鉴
乐器搬运师傅:让演奏家安心上台的藏镜人
天价的贵重乐器怎么搬?路途中要经历多少障碍才能抵达舞台?本期〈职人的图鉴〉揭露乐器搬运的幕后眉角,看师傅的门道如何成就乐团演出的坚强后盾。
PAR / 第340期 / 伫遮 ? 门道
Helmi Fita:语言隔阂,让我更好奇作品文化脉络
在不同的体制中,艺术会产生相异样貌吗?表艺领域的移人们在台湾,语言隔阂是助力还是阻碍?本期〈伫遮ê门道〉透过新加坡灯光设计师Helmi Fita的幕后日常,尝试一窥两国剧场环境大不同。
PAR / 第340期 / 剧场ㄟ冷知识
音乐家旅行必备家
在行囊空间有限的巡回演出时,经验老道的音乐家们除了乐器之外,还有哪些随身必备的物件呢?哪些小道具又能协助他们从容地应变演出前的各种突发事件呢?本期〈剧场ㄟ冷知识〉邀请4位音乐家——谢宛臻、简凯玉、刘凯妮、邓皓敦分享他们旅行必备,也分享他们不为人知的「家」。
PAR / 第340期 / 艺@书
致那一颗剧场初心
周逸昌透过多年来从旁观察学员上课,取径不同文化的身体论,逐步淬化出其独到的「动中定演员训练法」,期待受过此训练的演员,能够「透过表演同时传递出沉稳安定的力量」。
PAR / 第339期 / 职人的图鉴
包头:戏曲界的发妆师
一部作品如何成形?背后隐藏多少职人的戏法?〈职人的图鉴〉每期揭开一名剧场幕后工作者的面纱,零距离打通观赏表演艺术的任督二脉!
PAR / 第339期 / 伫遮 ? 门道
欧子凌(Daniel Ostling):翱翔舞台世界的男孩
他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为何此时此刻选择「伫遮」?〈伫遮ê门道〉每期介绍一位剧场幕后移人,从移人们的生活、工作门道,重新审视台湾表演艺术日常――
PAR / 第339期 / 剧场ㄟ冷知识
掌中戏班的神鬼禁忌与解方
传统戏曲的功能与展演场域,在时间推移间因庶民生活、传播媒体而变化,但戏班仍保留世代相传的规则。这些禁忌以及解方,随记忆与技艺於父子、师徒等关系里一起被传承;进入现代剧场后,产生另种对应方式——这些时有弹性、时有些不合时宜的准则,同时有血缘、生命承继的意义。 本期的〈剧场ㄟ冷知识〉邀请於嘉义创团超过75年、长义阁掌中剧团第三代传人、制作人黄锦章解说,以他父亲留下的那句「只要有庙(有神、有鬼),就会有戏可以演」,作为这些代代相传的禁忌与解方最好的注脚。
PAR / 第339期 / 编辑 Pick-Up
关於?田千春的一点遥远记忆
?田千春大多数的作品,《遥远的记忆》同样环绕著人、记忆、心理地理学。那些老窗框叠映著大量不在现场的人,已经不在的家,与消散流离的故事,艺术家创造出一个类似剧场的空间,乘载人们的记忆,也邀请观者走入自己的内心地图,标注仅属於自己的某时某地。
PAR / 第338期 / 专题
杨士庆 逛街找灵光 「有趣」就是我的关键字
打开杨士庆的作品集网站,浓厚的手作感马上抓住观者的视线,拼贴物件与手写手画的文字与线条,似乎更触动人心底层根本的想望。从唱片封面到演出海报,杨士庆的设计会从逛街开始,在各种材质的集散地寻索创意灵光。 曾为动见体《不好意思,可以帮我们拍个照吗?》、台南人剧团《大动物园》与杨景翔演剧团《我为你押韵—情歌Revival》等演出打造主视觉,杨士庆说他喜欢做表演艺术的案子,因为相较其他类型的设计案,案主在乎戏剧作品要传达给大家什么,愿意接受设计专业的新想法,对画面的接受度高,设计师的发挥空间也相对丰富。而他也希望透过幽默、有趣的设计得以让更多人、甚至越过同温层的门槛,愿意出门进剧场看戏,或购买一张实体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