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总编辑的话 Editorial
专栏 Columns
- 演员的库藏记忆
- 讲古X舞思舞想
- 一字一剧场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编辑精选 PAR Choice
艺号人物 People
焦点专题(一) Focus
- 大兵与魔鬼 交织音乐与寓言 斯特拉温斯基《大兵的故事》音乐与剧情介绍 / 文字 张皓闵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音乐学硕士 / 36
- 那些年,他们一起追的梦 「台北独奏家室内乐团」的故事 / 文字 李秋玫 / 40
- 点点兵 梦幻卡司再聚首 重现昔日情 《大兵的故事》经典音乐会 / 文字 李秋玫 / 42
即将上场 Preview
焦点专题(二) Focus
- 视觉与声响 构筑奇幻戏剧飨宴 剧场大师罗伯.威尔森与音乐家 / 文字 林冠吾 柏林自由大学表演艺术文化交织国际研究中心(IRC)研究会员 / 46
- 柏林剧团 为当代人创作的戏剧空间 专访柏林剧团戏剧总顾问尤塔.费伯斯 / 文字 林冠吾 柏林自由大学表演艺术文化交织国际研究中心(IRC)研究会员 / 50
特别企画(一) Feature
- 从惊悚的《哈姆雷特》看 批判的乌托邦 当代东欧剧场 / 文字 本刊编辑部 / 56
- 大胆古怪的隐喻世界 当代东欧剧场景观 / 文字 耿一伟 台北艺术节艺术总监 / 58
- 纵横多元形式 挖掘当代人的存在困境 东欧剧场创作者面面观 / 文字 王世伟 巴黎第三大学剧场艺术博士 / 62
- 展现矛盾震惊观众 捕捉时代精神 奥斯卡.柯尔斯诺瓦与《哈姆雷特》 / 文字 耿一伟 / 66
演出评论 Review
企画特辑 Special
话题追踪 Follow-ups
企画特辑 Special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 凝视此时、聚焦此地 「家事」反映世界脉动 2017第45届香港艺术节预览 / 文字 陈茂康 / 82
- 在剧场里,做演出、做实验,也做梦 香港进念.二十面体《佛洛伊德寻找中国情与事》 / 文字 陈茂康 / 86
- 一场漂亮的自我介绍 来自福尔摩沙之声 国家交响乐团美加首航 / 文字 李秋玫 / 88
- 《游唱诗人》与老戏迷的逆袭 义大利帕马威尔第歌剧节 / 文字 杨馥如 旅义作家、古典音乐电台主持人 / 92
艺视窗 News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 专栏 Viewfinder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 两厅院30周年 大剧院时代来临! / 文字 本刊编辑部 / 122
- 十个面向,看向大剧院时代的未来 / 文字 本刊编辑部 / 124
- 大剧院时代到来,他们怎么说? / 文字 本刊编辑部 / 127
- 创作者/MeimageDance艺术总监 何晓玫 艺文环境需架构「过程」和「阶段」,让创作者能够攀附 / 访问整理 林立雄 / 128
- 节目经纪业者/时艺多媒体总经理林宜标 寻找剧院、创作者、观众、演出商与经纪公司之间的平衡 / 访问整理 吴思锋 / 129
- 场馆经营者/牯岭街小剧场馆长姚立群 营运者和使用者要能合作,两相设身处地 / 访问整理 王威智 / 130
- 制作人/Fly Global台湾数位表演艺术国际续航计画主持人孙平 这是一个发展场馆独特性的契机 / 访问整理 吴思锋 / 131
- 创作者/音乐家、台北市立交响乐团团长陈树熙 让剧院成为公共议题与分享感受的表述场所 / 访问整理 吴思锋 / 132
- 团体经营者/采风乐坊团长黄正铭 剧院应像民间庙宇,贴近民众生活 / 访问整理 卢宏文 / 133
- 创作者/大开剧团团长、导演刘仲伦 剧院应该像一个知识馆,让人在此获得能量 / 访问整理 吴思锋、卢宏文 / 134
- 创作、经营者/全民大剧团导演、团长谢念祖 闪开,让专业的来 / 访问整理 王威智 / 135
- 创作者/编剧简莉颖 不是所有人都想做「大」 / 访问整理 林立雄 / 136
- 英国的剧场,如何与社会发生关系? / 文字 魏君颖 / 137
特别企画(三) Feature
- 创造经典 友善环境 专访国家两厅院艺术总监李惠美 / 访问、文字整理 黎家齐、吴思锋 / 140
- 朱宗庆打击乐团艺术总监朱宗庆 同事送的「生死未卜蛋糕」 / 文字 朱宗庆 / 143
- 国家交响乐团执行长邱瑗 与音乐家同进同出的幸福 / 访问整理 李秋玫 / 144
- 编剧詹杰 推开剧院的蓝色大门 / 文字 詹杰 / 145
- 观众徐敏馨 戏正热闹,我却破水了! / 访问整理 张慧慧 / 146
- 两厅院前台服务人员梁馨容 台下更精采的「大直奶奶」 / 文字 梁馨容 / 147
- 两厅院前台服务人员高爱玲 一场让神明与逝者都满意的演出 / 访问整理 张慧慧 /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