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專欄 Columns
- 演員的庫藏記憶
- 講古—舞思舞想
- 一字一劇場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藝號人物 People
焦點專題(一) Focus
- 大兵與魔鬼 交織音樂與寓言 斯特拉溫斯基《大兵的故事》音樂與劇情介紹 / 文字 張皓閔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碩士 / 36
- 那些年,他們一起追的夢 「台北獨奏家室內樂團」的故事 / 文字 李秋玫 / 40
- 點點兵 夢幻卡司再聚首 重現昔日情 《大兵的故事》經典音樂會 / 文字 李秋玫 / 42
即將上場 Preview
焦點專題(二) Focus
- 視覺與聲響 構築奇幻戲劇饗宴 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與音樂家 / 文字 林冠吾 柏林自由大學表演藝術文化交織國際研究中心(IRC)研究會員 / 46
- 柏林劇團 為當代人創作的戲劇空間 專訪柏林劇團戲劇總顧問尤塔.費伯斯 / 文字 林冠吾 柏林自由大學表演藝術文化交織國際研究中心(IRC)研究會員 / 50
特別企畫(一) Feature
- 從驚悚的《哈姆雷特》看 批判的烏托邦 當代東歐劇場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56
- 大膽古怪的隱喻世界 當代東歐劇場景觀 / 文字 耿一偉 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 58
- 縱橫多元形式 挖掘當代人的存在困境 東歐劇場創作者面面觀 / 文字 王世偉 巴黎第三大學劇場藝術博士 / 62
- 展現矛盾震驚觀眾 捕捉時代精神 奧斯卡.柯爾斯諾瓦與《哈姆雷特》 / 文字 耿一偉 / 66
演出評論 Review
企畫特輯 Special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企畫特輯 Special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 凝視此時、聚焦此地 「家事」反映世界脈動 2017第45屆香港藝術節預覽 / 文字 陳茂康 / 82
- 在劇場裡,做演出、做實驗,也做夢 香港進念.二十面體《佛洛伊德尋找中國情與事》 / 文字 陳茂康 / 86
- 一場漂亮的自我介紹 來自福爾摩沙之聲 國家交響樂團美加首航 / 文字 李秋玫 / 88
- 《遊唱詩人》與老戲迷的逆襲 義大利帕馬威爾第歌劇節 / 文字 楊馥如 旅義作家、古典音樂電台主持人 / 92
藝視窗 News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 專欄 Viewfinder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 兩廳院30周年 大劇院時代來臨!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122
- 十個面向,看向大劇院時代的未來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124
- 大劇院時代到來,他們怎麼說?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127
- 創作者╱MeimageDance藝術總監 何曉玫 藝文環境需架構「過程」和「階段」,讓創作者能夠攀附 / 訪問整理 林立雄 / 128
- 節目經紀業者╱時藝多媒體總經理林宜標 尋找劇院、創作者、觀眾、演出商與經紀公司之間的平衡 / 訪問整理 吳思鋒 / 129
- 場館經營者╱牯嶺街小劇場館長姚立群 營運者和使用者要能合作,兩相設身處地 / 訪問整理 王威智 / 130
- 製作人╱Fly Global臺灣數位表演藝術國際續航計畫主持人孫平 這是一個發展場館獨特性的契機 / 訪問整理 吳思鋒 / 131
- 創作者╱音樂家、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陳樹熙 讓劇院成為公共議題與分享感受的表述場所 / 訪問整理 吳思鋒 / 132
- 團體經營者╱采風樂坊團長黃正銘 劇院應像民間廟宇,貼近民眾生活 / 訪問整理 盧宏文 / 133
- 創作者╱大開劇團團長、導演劉仲倫 劇院應該像一個知識館,讓人在此獲得能量 / 訪問整理 吳思鋒、盧宏文 / 134
- 創作、經營者╱全民大劇團導演、團長謝念祖 閃開,讓專業的來 / 訪問整理 王威智 / 135
- 創作者╱編劇簡莉穎 不是所有人都想做「大」 / 訪問整理 林立雄 / 136
- 英國的劇場,如何與社會發生關係? / 文字 魏君穎 / 137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 創造經典 友善環境 專訪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 / 訪問、文字整理 黎家齊、吳思鋒 / 140
- 朱宗慶打擊樂團藝術總監朱宗慶 同事送的「生死未卜蛋糕」 / 文字 朱宗慶 / 143
- 國家交響樂團執行長邱瑗 與音樂家同進同出的幸福 / 訪問整理 李秋玫 / 144
- 編劇詹傑 推開劇院的藍色大門 / 文字 詹傑 / 145
- 觀眾徐敏馨 戲正熱鬧,我卻破水了! / 訪問整理 張慧慧 / 146
- 兩廳院前台服務人員梁馨容 台下更精采的「大直奶奶」 / 文字 梁馨容 / 147
- 兩廳院前台服務人員高愛玲 一場讓神明與逝者都滿意的演出 / 訪問整理 張慧慧 /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