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总编辑的话 Editorial
专栏 Columns
- 演员的库藏记忆
- 讲古X舞思舞想
- 一字一剧场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编辑精选 PAR Choice
艺号人物 People
企画特辑 Special
焦点专题(一) Focus
- 反骨的温柔X大卫.包贝&《烈爱.波姬亚》 / 文字 本刊编辑部 / 34
- 多元演员反映社会 身体、影像打造舞台奇景 大卫.包贝的创作与导演风格 / 文字 罗仕龙 剧评人 / 36
- 独家专访《烈爱.波姬亚》导演大卫.包贝 舞台上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想谈的议题 / 文字 罗仕龙 / 40
- 温和内敛下,流著反骨热血 我所认识的大卫.包贝 / 文字 蔡柏璋 台南人剧团联合艺术总监 / 44
- 《烈爱.波姬亚》 以母性洗涤人性丑恶 大卫.包贝携手「巴黎野玫瑰」 重现大文豪雨果经典魅力 / 文字 王世伟 巴黎第三大学剧场艺术博士 / 46
即将上场 Preview
焦点专题(二) Focus
- 一面触动现代华人的照妖镜 林奕华作品的「看」与「见」 / 文字 梁文菁 国立清华大学外语系助理教授 / 52
- 演员眼中,林奕华是…… / 文字 陶维均 / 56
- 《Who's Afraid of 林奕华》书摘 对不起,我不是男生 林奕华与《恨嫁家族》 / 文字 徐砚美 / 58
演出评论 Review
企画特辑 Special
新锐艺评 Review
特别企画(一) Feature
- 2015表演艺术回顾 / 文字 本刊编辑部 / 70
- 场地短缺雪上加霜 正应推动「灭蚊」长期计画 现象1:场馆工期延宕,「大爆发」前如何思考未来 / 文字 林采韵 新闻工作者 / 72
- 大老谢世期待新秀 鼓励创作更须给予机会 现象2:哲人已远,作曲家后继可有人? / 文字 李秋玫 / 74
- 走出「运动」时代 要「维稳」或者「危险」? 现象3:牯岭街营运满十年,小剧场「经典」重现为哪桩? / 文字 林乃文 剧评人 / 76
- 撕下标签之后 以新态度展开在地追寻 现象4:「新文本」浪潮来袭,台湾剧场如何接招 / 文字 白斐岚 剧场工作者 / 78
- 理性面对市场 在创意与生意间找平衡 现象5:新世代自立门户,探索市场可能 / 文字 陈淑英 / 80
- 试台、阶段性预演 广纳意见打磨精采作品 现象6:创作先行试「错」,不再首演即彩排 / 文字 詹杰 / 82
- 打破观演关系与空间 真的「介入参与」仍待努力 现象7:艺术策演走入社区,遍地开花与谁何干 / 文字 黄佩蔚 / 84
- 踏在长长的部落意识甬道 回探身体的自然史 现象8:走出原住民传统脚步,「踏」新路 / 文字 吴思锋 剧评人 / 86
- 从黑盒子到白盒子 创造特殊感知经验 现象9:当剧场、舞蹈进入美术馆,改变了什么? / 文字 庄伟慈 《艺术家》杂志总编辑 / 88
- 网路行销当道,团队现下必修学分 现象10:乡民口碑力量大,脸友集气票房旺 / 文字 詹慧君、廖俊逞 / 90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 PAR People of the year 谢盈萱 真实力道驾驭角色 「剧场女神」当之无愧 / 文字 本刊编辑部 / 92
- PAR People of the year 林文中 从「小」到「大」理性前进 务实不华冷然独特 / 文字 本刊编辑部 / 94
- PAR People of the year 曾宇谦 努力不懈无愧大奖 严峻挑战才要开始 / 文字 本刊编辑部 / 96
话题追踪 Follow-ups
- 不只打开大门 更以艺术拥抱群众 侧记卫武营玩艺节「众人的艺术中心」专题讲座 / 文字 庄静如 / 102
- 从解构到结构 从诘问到试答 侧记第四届朱?国际艺术节「一桌二椅」 / 文字 傅裕惠 台大、北艺大戏剧系兼任讲师,台大戏研所博士班研究生 / 104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 NSO的浪漫与奔腾 跨海远扬 侧记2015年国家交响乐团的两岸三地巡演 / 文字 李秋玫 / 110
- 身分、语言与肢体动作的转译 瑞士编舞家巴赫柴特希斯的《从A到B,通过C》 / 文字 詹育杰 巴黎索邦第一大学美学与文化研究博士生 / 114
- 肉身上阵 挑战性灵 2015英国「泼洒艺术节」 / 文字 杜秀娟 英国Essex大学精神分析研究博士 / 116
艺视窗 News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 专栏 Viewfi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