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專欄 Columns
- 演員的庫藏記憶
- 講古—舞思舞想
- 一字一劇場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藝號人物 People
企畫特輯 Special
焦點專題(一) Focus
- 反骨的溫柔—大衛.包貝&《烈愛.波姬亞》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34
- 多元演員反映社會 身體、影像打造舞台奇景 大衛.包貝的創作與導演風格 / 文字 羅仕龍 劇評人 / 36
- 獨家專訪《烈愛.波姬亞》導演大衛.包貝 舞台上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想談的議題 / 文字 羅仕龍 / 40
- 溫和內斂下,流著反骨熱血 我所認識的大衛.包貝 / 文字 蔡柏璋 台南人劇團聯合藝術總監 / 44
- 《烈愛.波姬亞》 以母性洗滌人性醜惡 大衛.包貝攜手「巴黎野玫瑰」 重現大文豪雨果經典魅力 / 文字 王世偉 巴黎第三大學劇場藝術博士 / 46
即將上場 Preview
焦點專題(二) Focus
- 一面觸動現代華人的照妖鏡 林奕華作品的「看」與「見」 / 文字 梁文菁 國立清華大學外語系助理教授 / 52
- 演員眼中,林奕華是…… / 文字 陶維均 / 56
- 《Who's Afraid of 林奕華》書摘 對不起,我不是男生 林奕華與《恨嫁家族》 / 文字 徐硯美 / 58
演出評論 Review
企畫特輯 Special
新銳藝評 Review
特別企畫(一) Feature
- 2015表演藝術回顧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70
- 場地短缺雪上加霜 正應推動「滅蚊」長期計畫 現象1:場館工期延宕,「大爆發」前如何思考未來 / 文字 林采韻 新聞工作者 / 72
- 大老謝世期待新秀 鼓勵創作更須給予機會 現象2:哲人已遠,作曲家後繼可有人? / 文字 李秋玫 / 74
- 走出「運動」時代 要「維穩」或者「危險」? 現象3:牯嶺街營運滿十年,小劇場「經典」重現為哪樁? / 文字 林乃文 劇評人 / 76
- 撕下標籤之後 以新態度展開在地追尋 現象4:「新文本」浪潮來襲,台灣劇場如何接招 / 文字 白斐嵐 劇場工作者 / 78
- 理性面對市場 在創意與生意間找平衡 現象5:新世代自立門戶,探索市場可能 / 文字 陳淑英 / 80
- 試台、階段性預演 廣納意見打磨精采作品 現象6:創作先行試「錯」,不再首演即彩排 / 文字 詹傑 / 82
- 打破觀演關係與空間 真的「介入參與」仍待努力 現象7:藝術策演走入社區,遍地開花與誰何干 / 文字 黃佩蔚 / 84
- 踏在長長的部落意識甬道 回探身體的自然史 現象8:走出原住民傳統腳步,「踏」新路 / 文字 吳思鋒 劇評人 / 86
- 從黑盒子到白盒子 創造特殊感知經驗 現象9:當劇場、舞蹈進入美術館,改變了什麼? / 文字 莊偉慈 《藝術家》雜誌總編輯 / 88
- 網路行銷當道,團隊現下必修學分 現象10:鄉民口碑力量大,臉友集氣票房旺 / 文字 詹慧君、廖俊逞 / 90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 PAR People of the year 謝盈萱 真實力道駕馭角色 「劇場女神」當之無愧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92
- PAR People of the year 林文中 從「小」到「大」理性前進 務實不華冷然獨特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94
- PAR People of the year 曾宇謙 努力不懈無愧大獎 嚴峻挑戰才要開始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96
話題追蹤 Follow-ups
- 不只打開大門 更以藝術擁抱群眾 側記衛武營玩藝節「眾人的藝術中心」專題講座 / 文字 莊靜如 / 102
- 從解構到結構 從詰問到試答 側記第四屆朱䴉國際藝術節「一桌二椅」 / 文字 傅裕惠 臺大、北藝大戲劇系兼任講師,臺大戲研所博士班研究生 / 104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 NSO的浪漫與奔騰 跨海遠颺 側記2015年國家交響樂團的兩岸三地巡演 / 文字 李秋玫 / 110
- 身分、語言與肢體動作的轉譯 瑞士編舞家巴赫柴特希斯的《從A到B,通過C》 / 文字 詹育杰 巴黎索邦第一大學美學與文化研究博士生 / 114
- 肉身上陣 挑戰性靈 2015英國「潑灑藝術節」 / 文字 杜秀娟 英國Essex大學精神分析研究博士 / 116
藝視窗 News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 專欄 Viewfi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