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印象手记NOTE OF PHOTOGRAPHER
台前幕后
焦点
- 二十世纪乐团艺术的两极 纽约爱乐与圣彼得堡爱乐 / 文字 颜涵锐(音乐文字工作者) / 16
- 再现当代实验剧场的传奇 辣妈妈与《特洛伊女人》 / 文字 傅裕惠(本刊编辑) / 22
- 十年飞舞话表现 来自南半球的澳洲表现 / 文字 张晓雄(国立艺术学院舞蹈系讲师) / 26
艺术节
新视窗
特别企画(一) Feature
- 评论艺术的艺术 / 文字 本刊编辑部 / 39
- 大旱望云霓 台湾表演艺术评论概况 / 文字 祁雅媚(本刊编辑) / 40
- 卸却人情包袱 / 采访整理 蔡依云(本刊编辑) / 43
- 观「评」不语真君子?起手无「毁」大丈夫? 看台湾剧评界和创作者的相对关系 / 采访整理 傅裕惠(本刊编辑) / 46
- 需要更多不同的声音 / 采访整理 陈品秀(本刊编辑) / 50
- 「观察者」或「仲裁者」 / 采访整理 洪笃钦(本刊编辑) / 53
- 东「邪」西「毒」比划游戏规则 「国际跨界艺评探讨:戏剧与舞蹈」论剑纪要 / 文字 鸿鸿(编导.诗人) / 56
- 凡夫俗子的荒谬闹剧 德国莎莎请客舞团演出《太空人巷》 / 文字 鸿鸿(编导.诗人) / 58
回想与回响 Echo
- 更积极的角色扮演 谈格林威治?少年剧团的?习工作坊 / 文字 赖淑雅(剧场工作者) / 61
- 在涌动的潮音中 英国格林威治?少年剧团GYPT与互动剧场 / 文字 蔡奇璋(伦敦大学金匠艺术学院博士候选人) / 64
- 激发无限的潜能 「德国舞蹈剧场?习营」 / 文字 詹佳惠(国立台湾体育学院舞蹈系讲师) / 68
- 怀念或者背叛 「姚一苇先生逝世周年纪念?讨会」的一些观察与想法 / 文字 陈正熙(国光艺校剧场艺术科?师) /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