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女节:不要叫我姊节 百位剧场女力进攻国家戏剧院
第六届女节以「不要叫我姊节」为题,汇集百位女性剧场工作者、十三组创作者,挖掘当代女性集体记忆与关注焦点,并深入国家戏剧院后台私密空间,挑战微型剧场特殊观戏体验。
第六届女节以「不要叫我姊节」为题,汇集百位女性剧场工作者、十三组创作者,挖掘当代女性集体记忆与关注焦点,并深入国家戏剧院后台私密空间,打造非典型剧场表演场域,挑战微型剧场特殊观戏体验。
女节於一九九六年由剧场工作者许雅红发起,以「非传统的、叛逆的、性别的、超越想像的女性独创作品」为精神,希望为女性创作者寻觅更多表演空间,号召姐妹淘们一起汇聚台北B-side酒吧,共同举办名为女节的汇演活动,以妇女、性别等相关议题创作为主,让女性剧场工作者齐聚交流外,观察女性创作者在剧场的发展生态,并挖掘自我创作的更多可能。此后,每四年一次的女节成为女性创作者齐聚发表与交流聚点。
女节顾问傅裕惠表示,女节一开始成立,是想试看看以女性为题的创作艺术节,一些关心性别议题的创作者可以一起合作,让不同世代创作者接棒,做些非体制与挑战体制的事情。
策展人朱倩仪忆及念戏剧系时,听说剧场的传说中,有个每四年一次的女节,女节有一笔祖产,这祖产不是房,不是田,更不是山不是海,是很小很小的钱,这些钱是由女节的前辈,靠自己的劳动力赚取来的,准备这些钱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自己创作,是为了每个世代、当代的年轻女性创作者。她说:「这样一份情是我们最大的动能,情代表萌生最大善意,女节的性则代表自然而然的生命状态,性与情是女节最大的特色。」
本届女节最大亮点,将带给观众不同以往的移动式观戏体验,多组演出同时发生;不同路线交错观赏,观众可一次观赏三至四个演出,并在移动过程中,看到戏剧院台前幕后的各种秘境风景,隐藏中的细节与惊喜待观众亲自发掘。
这次,女节聚焦於「女神明」,藉由性别为女的神只与其看守范畴,延伸对应当今女性的境遇,如妈祖象徵新移民、女性移工,狐仙代表性劳动者,观世音菩萨呼应性别认同与跨性别、神话中的女神揭示女性自主力量、女妖的污名化与神格化过程等,引领观众窥探与反思属於这个世代的定位与出路。另外,也呼应这次主题,观众的移动有如「境」的仪式与信徒的朝圣过程,透过境活动带领观众寻找第六届女神的过程,这是剧场史上绝无仅有的境活动,也是阵容最大的剧场信徒交流聚会。
开幕演出邀请有「南投最闪亮的歌仔戏明珠」之称的明珠女子歌剧团,改编《聊斋志异》故事,以繁华台北大稻埕为时代背景,说的是人人关心的婚姻外遇问题,在国家戏剧院五号门户外停车场免费演出。首周以「育」做起手式,从女开始,保持广纳万事万物的真心意。韩恺真《魔朵绘画时光屋》是人体模特儿之间的绵绵絮语;《宇宙万物化生说》延续曾彦婷对物件的独到见解;黄郁晴《美人》则号召一群女高中生进行秘密集会,扒开青春脸庞和光滑肚皮;李慈湄《寻找女神》将从声音探寻台湾女性神只踪迹与不同文化框架中女性性灵的形象,挖掘在地声音图像。
「闹」之章接续登场,在户外空间摇摆女力!陈昱君《起承转合的板式摇》结合京剧与现代性;林宜瑾《铸生》从生之欲念与降生世界的关联切入;苏品文《Habibi 我的爱》进行一场异地文化的体验;杨名芝《T的联立方程式》坦白聊自己,这个按照性别角色建造的自己。
第三档「意」之章接力,悠缓抒情,最是情深意重:王诗琪《化物氏》是场洗衣机的碎语乱句。余彦芳《母亲》放我在你鞋里,透过肢体舞蹈,试图厘清自己与母亲之间;朱芳仪《出云阿国:在诞生之前——出土文物特展》,展示做为后世歌舞伎的滥觞。游走路径之中,也包含李慈湄的作品《寻找女神》。
闭幕节目「颠」之章,邀请众家女杰齐聚一堂,颠覆规矩、颠倒众生,由傅裕惠、杜思慧、许、王广耘共同创作《马利亚情窦初开》,融合戏剧、歌舞的元素,挑动观众感官神经,尽情来一场女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