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女節:不要叫我姊節 百位劇場女力進攻國家戲劇院

兩廳院邀請百位劇場女力與觀眾一同打開國家戲劇院各角落空間,跳脫傳統場域限制,開創演出空間的全新想像。 (周嘉慧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AAA
微博 微信 複製網址

第六屆女節以「不要叫我姊節」為題,匯集百位女性劇場工作者、十三組創作者,挖掘當代女性集體記憶與關注焦點,並深入國家戲劇院後台私密空間,挑戰微型劇場特殊觀戲體驗。

第六屆女節以「不要叫我姊節」為題,匯集百位女性劇場工作者、十三組創作者,挖掘當代女性集體記憶與關注焦點,並深入國家戲劇院後台私密空間,打造非典型劇場表演場域,挑戰微型劇場特殊觀戲體驗。

女節於一九九六年由劇場工作者許雅紅發起,以「非傳統的、叛逆的、性別的、超越想像的女性獨創作品」為精神,希望為女性創作者尋覓更多表演空間,號召姐妹淘們一起匯聚台北B-side酒吧,共同舉辦名為女節的匯演活動,以婦女、性別等相關議題創作為主,讓女性劇場工作者齊聚交流外,觀察女性創作者在劇場的發展生態,並挖掘自我創作的更多可能。此後,每四年一次的女節成為女性創作者齊聚發表與交流聚點。

女節顧問傅裕惠表示,女節一開始成立,是想試看看以女性為題的創作藝術節,一些關心性別議題的創作者可以一起合作,讓不同世代創作者接棒,做些非體制與挑戰體制的事情。

策展人朱倩儀憶及念戲劇系時,聽說劇場的傳說中,有個每四年一次的女節,女節有一筆祖產,這祖產不是房,不是田,更不是山不是海,是很小很小的錢,這些錢是由女節的前輩,靠自己的勞動力賺取來的,準備這些錢不是為了自己,也不是為了自己創作,是為了每個世代、當代的年輕女性創作者。她說:「這樣一份情是我們最大的動能,情代表萌生最大善意,女節的性則代表自然而然的生命狀態,性與情是女節最大的特色。」

本屆女節最大亮點,將帶給觀眾不同以往的移動式觀戲體驗,多組演出同時發生;不同路線交錯觀賞,觀眾可一次觀賞三至四個演出,並在移動過程中,看到戲劇院台前幕後的各種秘境風景,隱藏中的細節與驚喜待觀眾親自發掘。

這次,女節聚焦於「女神明」,藉由性別為女的神祇與其看守範疇,延伸對應當今女性的境遇,如媽祖象徵新移民、女性移工,狐仙代表性勞動者,觀世音菩薩呼應性別認同與跨性別、神話中的女神揭示女性自主力量、女妖的汙名化與神格化過程等,引領觀眾窺探與反思屬於這個世代的定位與出路。另外,也呼應這次主題,觀眾的移動有如「遶境」的儀式與信徒的朝聖過程,透過遶境活動帶領觀眾尋找第六屆女神的過程,這是劇場史上絕無僅有的遶境活動,也是陣容最大的劇場信徒交流聚會。

開幕演出邀請有「南投最閃亮的歌仔戲明珠」之稱的明珠女子歌劇團,改編《聊齋誌異》故事,以繁華台北大稻埕為時代背景,說的是人人關心的婚姻外遇問題,在國家戲劇院五號門戶外停車場免費演出。首週以「育」做起手式,從女開始,保持廣納萬事萬物的真心意。韓愷真《魔朵繪畫時光屋》是人體模特兒之間的綿綿絮語;《宇宙萬物化生說》延續曾彥婷對物件的獨到見解;黃郁晴《美人》則號召一群女高中生進行秘密集會,扒開青春臉龐和光滑肚皮;李慈湄《尋找女神》將從聲音探尋台灣女性神祇蹤跡與不同文化框架中女性性靈的形象,挖掘在地聲音圖像。

「鬧」之章接續登場,在戶外空間搖擺女力!陳昱君《起承轉合的板式搖》結合京劇與現代性;林宜瑾《鑄生》從生之欲念與降生世界的關聯切入;蘇品文《Habibi 我的愛》進行一場異地文化的體驗;楊名芝《T的聯立方程式》坦白聊自己,這個按照性別角色建造的自己。

第三檔「意」之章接力,悠緩抒情,最是情深意重:王詩琪《化物氏》是場洗衣機的碎語亂句。余彥芳《母親》放我在妳鞋裡,透過肢體舞蹈,試圖釐清自己與母親之間;朱芳儀《出雲阿國:在誕生之前——出土文物特展》,展示做為後世歌舞伎的濫觴。遊走路徑之中,也包含李慈湄的作品《尋找女神》。

閉幕節目「顛」之章,邀請眾家女傑齊聚一堂,顛覆規矩、顛倒眾生,由傅裕惠、杜思慧、許芃、王廣耘共同創作《馬利亞情竇初開》,融合戲劇、歌舞的元素,挑動觀眾感官神經,盡情來一場女的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