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2《十三声》 创造新台湾浮世绘

舞者萤光舞衣在灯光与影像设计的配合下特别醒目。 (张震洲 摄)
AAA
微博 微信 复制网址

云门2新作《十三声》灵感来自郑宗龙母亲口中的艋U传奇,在创作团队透过聚拢台湾民间的唱咒、古谣与庙会萤光色等元素,重新演绎出当代前卫的浮世绘。

2016 TIFA云门2《十三声》

3/11-12  19:30  3/13  14:30

台北  国家戏剧院

INFO  02-33939888

当第一个摇铃声划破整个剧院,一群人在舞台上此起彼落地呼喊,彷佛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进入古早的万华街头。云门2艺术总监郑宗龙说:「早期万华有个叫『十三声』的街头艺人,他可以演男演女、变来变去;我想,这不就是舞台上表演者最应该具备的能力吗?於是,我跟林强、何佳兴、蔡柏璋等六位艺术家一同编创了《十三声》。」

《十三声》灵感来自郑宗龙母亲口中的艋U传奇,在创作团队透过聚拢台湾民间的唱咒、古谣与庙会萤光色等元素,重新演绎出当代前卫的浮世绘。

郑宗龙表示,独特迷人的道坛唱咒旋律逐渐消逝,因此,特地邀请桌头(乩童旁的翻译)教舞者唱咒,「起初桌头因祭仪神圣性拒绝,直至我向神明掷出三圣,桌头终於首肯,出马教唱。」五位男舞者演出时异口同声地以台语唱诵,呈现其独特音韵唱腔。

首度为现代舞配乐的林强表示:「宗龙和我都会反省自身生命成长的因素,让这因素在作品中成长……掷杯是对创作文化表达尊重和理解的一种方式。」除了唱咒,林强也挑出恒春古谣如《牛母伴》和《满州小调》让女舞者诠释吟唱,配乐也运用了唢呐、那卡西与电子乐。

美术设计何佳兴运用彩色笔撇画图像,并运用大量的桃红、亮黄萤光色於视觉设计;服装设计林秉豪强调其萤光线条并转成印花布料,设计剪裁出目眩神迷的舞衣。何佳兴说:「台湾早期电灯不普及,野台戏运用大量的萤光色,打上UV灯,在晚上的时候就会特别醒目。」萤光舞衣在沈柏宏的灯光与王奕盛影像设计的配合下,鲜活地勾起观众似曾相识的记忆。

《十三声》对舞者的肺活量也是极大考验,除了唱咒、吟谣,在舞作中还得加入各种声音演出。舞者李尹樱说:「要舞者加入声音表演,如同要求上班族跳舞表演般困难。」因此,云门2邀请台湾剧场女演员姚坤君和法国阳光剧团Shaghayegh Beheshti,锻炼舞者的情绪与声音张力。

剧场鬼才蔡柏璋担任声音指导,引导舞者探索自己从未发出过的声音,不断地实验身体与声音对话的可能性。蔡柏璋说:「《十三声》是血液的源头,找到声音的源头,且正视对本能的欲望,才能回到身体与声音连结。」他要求舞者发声时勇敢地「挖下去」,用生命吼出「喝」,解放自己与观众视听感官。

【欲知更多详情,请见《PAR表演艺术》杂志2016年2月号特别企画「他们的台湾声音笔记」〈从生活中观想 捡拾你我的遗忘 林强 郑宗龙〉;免费下载《PAR表演艺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