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2《十三聲》 創造新台灣浮世繪
雲門2新作《十三聲》靈感來自鄭宗龍母親口中的艋舺傳奇,在創作團隊透過聚攏台灣民間的唱咒、古謠與廟會螢光色等元素,重新演繹出當代前衛的浮世繪。
2016 TIFA雲門2《十三聲》
3/11-12 19:30 3/13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2-33939888
當第一個搖鈴聲劃破整個劇院,一群人在舞台上此起彼落地呼喊,彷彿帶領觀眾穿越時空,進入古早的萬華街頭。雲門2藝術總監鄭宗龍說:「早期萬華有個叫『十三聲』的街頭藝人,他可以演男演女、變來變去;我想,這不就是舞台上表演者最應該具備的能力嗎?於是,我跟林強、何佳興、蔡柏璋等六位藝術家一同編創了《十三聲》。」
《十三聲》靈感來自鄭宗龍母親口中的艋舺傳奇,在創作團隊透過聚攏台灣民間的唱咒、古謠與廟會螢光色等元素,重新演繹出當代前衛的浮世繪。
鄭宗龍表示,獨特迷人的道壇唱咒旋律逐漸消逝,因此,特地邀請桌頭(乩童旁的翻譯)教舞者唱咒,「起初桌頭因祭儀神聖性拒絕,直至我向神明擲出三聖筊,桌頭終於首肯,出馬教唱。」五位男舞者演出時異口同聲地以台語唱誦,呈現其獨特音韻唱腔。
首度為現代舞配樂的林強表示:「宗龍和我都會反省自身生命成長的因素,讓這因素在作品中成長……擲筊杯是對創作文化表達尊重和理解的一種方式。」除了唱咒,林強也挑出恆春古謠如《牛母伴》和《滿州小調》讓女舞者詮釋吟唱,配樂也運用了嗩吶、那卡西與電子樂。
美術設計何佳興運用彩色筆撇畫圖像,並運用大量的桃紅、亮黃螢光色於視覺設計;服裝設計林秉豪強調其螢光線條並轉成印花布料,設計剪裁出目眩神迷的舞衣。何佳興說:「台灣早期電燈不普及,野台戲運用大量的螢光色,打上UV燈,在晚上的時候就會特別醒目。」螢光舞衣在沈柏宏的燈光與王奕盛影像設計的配合下,鮮活地勾起觀眾似曾相識的記憶。
《十三聲》對舞者的肺活量也是極大考驗,除了唱咒、吟謠,在舞作中還得加入各種聲音演出。舞者李尹櫻說:「要舞者加入聲音表演,如同要求上班族跳舞表演般困難。」因此,雲門2邀請台灣劇場女演員姚坤君和法國陽光劇團Shaghayegh Beheshti,鍛鍊舞者的情緒與聲音張力。
劇場鬼才蔡柏璋擔任聲音指導,引導舞者探索自己從未發出過的聲音,不斷地實驗身體與聲音對話的可能性。蔡柏璋說:「《十三聲》是血液的源頭,找到聲音的源頭,且正視對本能的慾望,才能回到身體與聲音連結。」他要求舞者發聲時勇敢地「挖下去」,用生命吼出「喝」,解放自己與觀眾視聽感官。
【欲知更多詳情,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6年2月號特別企畫「他們的台灣聲音筆記」〈從生活中觀想 撿拾你我的遺忘 林強 ╳ 鄭宗龍〉;免費下載《PAR表演藝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