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身体剧场黑白双舞作《6》《7》 让舞蹈回归肢体
中国舞蹈家陶冶以八○后的编创力,搭配上九○后舞者的爆发力,打造陶身体剧场极致肢体美学,以独特的舞蹈语言跃上国际舞坛。本周末,陶冶将在云门剧场演出《6》、《7》。
陶身体剧场《6》《7》
淡水云门剧场
6/9 20:00 6/10-11 15:00
INFO 02-26298558
中国舞蹈家陶冶以八○后的编创力,搭配上九○后舞者的爆发力,打造陶身体剧场极致肢体美学,以独特的舞蹈语言跃上国际舞坛,被誉为「中国现代舞的沙漠奇花」。本周末,陶冶将在云门剧场演出《6》、《7》。
陶身体剧场创立於二○○八年,短短九年间,席卷世界各大艺术节,演出遍及五大洲四十多个国家,曾四次获得纽约时报报导,是当今最受国际青睐瞩目的中国舞团。林怀民曾说过:「我梦想可以编出这样的舞,同时知道自己办不到。」这是林怀民继新舞风后第二次邀请,也是舞团第三次在台演出。
舞团创办人暨编舞家陶冶数字系列作品以舞者人数命名,是为减去大家对舞作的过多解读,希望观众直视肢体本质,以自身感受诠释舞作、赋予作品更多想像空间。
用数字作为舞作名称的陶冶,提到为何没有《1》?他说:没有做《1》,是保留对自己创作的提问,让自己不断追寻唯一的存在。陶冶坦言,自己的作品总难讨好观众,去芜存菁后的肢体语言的确有点艰涩,但舞蹈从来就不是让观众理解读懂的东西,舞蹈的美应该不局限於一种审美语言,不希望观众抱著欣赏一场视觉盛宴的心态来看他的作品,「创作时,我不会站在观众的角度考虑,我的作品永远不是在寻找观众,而是寻找知音。」
而本次来台的舞作《6》、《7》被称为黑白孪生双舞作,分别由六位和七位舞者呈现出两条黑白不同的直线伫列。作品《6》,陶冶要舞者忘记手的存在,以脊柱为枢纽,回归到「动」最原始的驱力,透过旋扭、折叠脊柱,展现空间的多元层次。力道由内而外,从脊柱到肢体,乃至末梢的肌肉。在此过程中,寻常的肢体动作化为最凝练的舞动,意义得以完足。灯光由著名瑞典视觉艺术家鲁格(Ellen Ruge)设计,光线流泻交错,营造了光影之间的迷离互动。《7》则甚至连音乐也不给了,希望以舞蹈回归肢体的方式,让观众看见舞者们肢体的极限之美,整个作品是陶冶多年来对二元性与「声形」训练的体会,专注研磨吐与纳、内与外、虚与实,让舞者发出声音,寓声於动。陶冶表示,这两支舞作以减法创作,剔除舞台上各种可摒除的物件,甚至要求舞者在台上,不呈现任何情节和情绪,极简的舞台布局,舞者的身体自然被无限放大,观众感官也因此深受触及。
陶冶目前已进入作品《9》的编创,但脑海中早已构思到作品《14》,他认为创作最大的挑战是必须对抗身体的衰老,但也同时知道万物皆无法抵抗的便是消逝,但能在作品中呈现每一刻消逝的痕迹,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展现跟追寻自我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