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妹剧团《离开与重返》 徐堰铃首度客家题材入戏

《离开与重返》藉由客家电视剧的拍摄背景,带出客家女性形象辩证、影像生产和自然行为冲突、客语音韵特点,以及各种对土地、家族宗亲关系等要 (张震洲 摄)
AAA
微博 微信 复制网址

莎士比亚妹妹们的剧团新作《离开与重返》以客家文化入戏,在现代与传统、写实与抽象、戏剧与人生之间,多层次展现表象与本质的落差与荒谬,映照出台湾当代社会的虚假与纷乱。

莎妹剧团《离开与重返》

3/24-25  19:30  3/25-26  14:30

台北市客家音乐戏剧中心剧场

INFO  www.facebook.com/swsg95

继《云系么?色?》后,莎士比亚妹妹们的剧团新作《离开与重返》再度以客家文化入戏,编导徐堰铃以「戏中戏」手法,透过客家电视剧《月光华华》的拍摄过程,在现代与传统、写实与抽象、扮演与真实、戏剧与人生之间,多层次展现表象与本质的落差与荒谬,映照出台湾当代社会的虚假与纷乱。

《离开与重返》是一出关於身分认同的戏,也是徐堰铃对於当代客家文化再现的重新思考。这也是徐堰铃第一次在剧场正式碰触客家题材,「一开始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说,於是先找来一群客家剧场演员,后来,反而在我们从事的表演行业,看到了契机。」

《离开与重返》这名字一直让徐堰铃有离开家与回到家的感觉,就像她身为一位出外打拚的客家人心情;但映照到演员身分,一直出入各个剧组也不断地感受离开与重返的心情。因此,徐堰铃决定以「戏中戏」的方式,让演员在电视剧中扮演传统刻板客家性格的角色,下了戏后,回到自身探讨身为一名演员须面对的真实生活。

徐堰铃说:「在这次的创作中,我直接挑战父母辈的观点,批判传统客家人的保守、不敢抗争的个性。《月光华华》背景设定二二八事件、陈澄波、钟理和的故事,其中一名演员徐皓天在戏外的现实生活中,正经历『大埔事件』房子要被拆掉的痛苦,甚至到故事的最后,他妈妈还因为拆屋事件自杀身亡,映照自己在客家电视剧中扮演的守旧角色,强烈对比让这个角色心中相当挣扎与痛苦。」

剧中触及许多社会议题,从身分认同、国家暴力、同志议题到艺文关怀等,看似严肃沉重,在徐堰铃的编导手法转化下,举重若轻地化开一切,当议题、符号、概念慢慢退却,回归到人及事物的本质关怀时,感动才会以诗的形式缓缓流泄出来,在不断离开与重返的生命中,提供了一条反思之路。

徐堰铃说,客语就像所有的地方语言一样,当泛音围绕在日常生活事务里,最能唤起人们回忆的情感,因而剧中对话,也特意模仿一种松散情调,「不是我们在说客家话,是客家话在说我。」

语言是形而上的家,方言本身抒情地穿越了时空,散发著时间绵长安然的个性。徐堰铃强调,谈及客家族群时,经常著重其集体性,但也更应重视个体表现或特意的文化包装,才能产生新价值、新传统、新活力的可能。

【欲知更多详情,请见《PAR表演艺术》杂志2017年3月号「艺号人物」〈剧场暨影视演员谢琼暖 因为戏,了解自己更了解他人〉;免费下载《PAR表演艺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