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妹劇團《離開與重返》 徐堰鈴首度客家題材入戲

《離開與重返》藉由客家電視劇的拍攝背景,帶出客家女性形象辯證、影像生產和自然行為衝突、客語音韻特點,以及各種對土地、家族宗親關係等要 (張震洲 攝)
AAA
微博 微信 複製網址

莎士比亞妹妹們的劇團新作《離開與重返》以客家文化入戲,在現代與傳統、寫實與抽象、戲劇與人生之間,多層次展現表象與本質的落差與荒謬,映照出台灣當代社會的虛假與紛亂。

莎妹劇團《離開與重返》

3/24-25  19:30  3/25-26  14:30

臺北市客家音樂戲劇中心劇場

INFO  www.facebook.com/swsg95

繼《雲係麼个色?》後,莎士比亞妹妹們的劇團新作《離開與重返》再度以客家文化入戲,編導徐堰鈴以「戲中戲」手法,透過客家電視劇《月光華華》的拍攝過程,在現代與傳統、寫實與抽象、扮演與真實、戲劇與人生之間,多層次展現表象與本質的落差與荒謬,映照出台灣當代社會的虛假與紛亂。

《離開與重返》是一齣關於身分認同的戲,也是徐堰鈴對於當代客家文化再現的重新思考。這也是徐堰鈴第一次在劇場正式碰觸客家題材,「一開始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說,於是先找來一群客家劇場演員,後來,反而在我們從事的表演行業,看到了契機。」

《離開與重返》這名字一直讓徐堰鈴有離開家與回到家的感覺,就像她身為一位出外打拚的客家人心情;但映照到演員身分,一直出入各個劇組也不斷地感受離開與重返的心情。因此,徐堰鈴決定以「戲中戲」的方式,讓演員在電視劇中扮演傳統刻板客家性格的角色,下了戲後,回到自身探討身為一名演員須面對的真實生活。

徐堰鈴說:「在這次的創作中,我直接挑戰父母輩的觀點,批判傳統客家人的保守、不敢抗爭的個性。《月光華華》背景設定二二八事件、陳澄波、鍾理和的故事,其中一名演員徐皓天在戲外的現實生活中,正經歷『大埔事件』房子要被拆掉的痛苦,甚至到故事的最後,他媽媽還因為拆屋事件自殺身亡,映照自己在客家電視劇中扮演的守舊角色,強烈對比讓這個角色心中相當掙扎與痛苦。」

劇中觸及許多社會議題,從身分認同、國家暴力、同志議題到藝文關懷等,看似嚴肅沉重,在徐堰鈴的編導手法轉化下,舉重若輕地化開一切,當議題、符號、概念慢慢退卻,回歸到人及事物的本質關懷時,感動才會以詩的形式緩緩流洩出來,在不斷離開與重返的生命中,提供了一條反思之路。

徐堰鈴說,客語就像所有的地方語言一樣,當泛音圍繞在日常生活事務裡,最能喚起人們回憶的情感,因而劇中對話,也特意模仿一種鬆散情調,「不是我們在說客家話,是客家話在說我。」

語言是形而上的家,方言本身抒情地穿越了時空,散發著時間綿長安然的個性。徐堰鈴強調,談及客家族群時,經常著重其集體性,但也更應重視個體表現或特意的文化包裝,才能產生新價值、新傳統、新活力的可能。

【欲知更多詳情,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7年3月號「藝號人物」〈劇場暨影視演員謝瓊煖 因為戲,了解自己更了解他人〉;免費下載《PAR表演藝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