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台新艺术奖」入围名单公布

编舞家孙尚绮《透明》,选自《社交场》。 (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 提供)
AAA
微博 微信 复制网址

第十六届「台新艺术奖」从二○一七年一百零一件被提名并同意参选作品中,合议选出十六组入围作品,竞逐「表演艺术奖」、「视觉艺术奖」及不分类的「年度大奖」三大奖项。

第十六届「台新艺术奖」经九位提名观察人王圣闳、林于?、林采韵、林靖杰、吴玛?、郭强生、张晓雄、黄海鸣、赖香伶全年度亲临展演、观察写评并独立提名,从二○一七年一百零一件被提名并同意参选作品中,合议选出十六组入围作品,竞逐「表演艺术奖」、「视觉艺术奖」(奖金各一百万元),以及不分类的「年度大奖」(奖金一百五十万元)三大奖项。

十六组入围作品呈现多元的创作力与议题性,包含艺术家长期耕耘在地议题的系列策展、非典型场域展演的突破、新生代创作团队的崛起,作品内涵从个人生命意义的体现,延伸至对社会、环境、宗教及族群等议题的探讨,反映出近年来艺术创作对於台湾土地与社会的深度关注。

以下是入围作品、入围者与入围理由:

It Takes Two to Tango(选自2017钮扣计画)/?力元

一个瓷器茶杯摆放在两位舞者的手臂上,於是舞者的动作必须小心翼翼。编舞家将舞者的身体放置於物件的现实条件当中,从即物性的动作里抽取舞蹈语汇,表现在双人关系当中自我主体的压迫与消融。肢体语汇的文法逻辑巧妙地摆荡在现实与隐喻之间,让舞者的真实情感在形式技巧当中渗透而出。灯光、音乐与舞台装置的运用让舞蹈简洁有力,去除所有情绪性的修辞与叙事性的文藻,直接表达人的存在状态与人际关系本身。「下午茶」是西方文化的礼节,编舞者谨慎控制文化意涵,让观众从东方与西方舞者的身上解读出东西方文化冲突之意涵成为可能。这是一个让人屏息直视双人关系的精彩作品。(主笔/林于?)

洪唯尧《人类派对》(2017松菸Lab新主艺)/进港浪制作

观众走进松菸lab,如同进入一场派对。派对由数个粗糙且具趣味的装置,构织结合日常却有些荒谬的空间,观众游移间,被演员看来轻松甚至有些无聊的游戏行为「设计」著。当观众心防卸下,重击即将到来,这群自以为的观者,正被坐在高墙另一面的观众窥看著。看与被看之间,呈现一种「人类动物园」的状态,进而挑起人和其他物种、人和人、人和自己之间的界线,那条线是歧视、优越感,或也是一道心防。导演以举重若轻,完全不说教的手法,讨论严肃议题,以聪明的手段,达到深刻且感人的效果。(主笔/林采韵)

巨神连线—姚瑞中个展/姚瑞中

自先前的「海市蜃楼」计画起,姚瑞中逐渐发展出一种从地方街廓、乡镇县市、岛屿国境,一路扩及东亚地缘关系脉络的「全境观伺」视野。但不同於「海市蜃楼」计画的政治地理学关怀,《巨神连线》系列穿越台湾民间社会与寺庙文化的表层,直指其背后的精神结构与欲望洪流。面对巨大神像的兴衰起弊,姚瑞中既没有传统民俗摄影过於热切的耽溺凝视,但也不妄加批判,以全然疏离的姿态冷眼旁观。透过实地走访的地毯式踏查、摄影书出版,以及「档案陈列室」型态的阵列呈现等等摄影实践之扩充,《巨神连线》系列不仅勾勒出这座岛屿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更在不贬损其内涵的前提下,提出一种调和性的分析视野,为后续的延伸讨论开启宽阔无比的议论空间。(主笔/王圣闳)

白色说书人/同党剧团

全剧叙说一位底层劳动者,在为父亲守灵时,回溯两代白色恐怖经验的生命故事。舞台装置成灵堂,陈设大部分以纸扎为主,营造出既生活又前卫的特殊质感。演员邱安忱与操偶师吴荣昌、黄武山搬演的两尊布袋戏偶同台。戏中,邱安忱在操偶当中进入记忆世界,过去的白色恐怖历史与现实交错在演员与布袋戏偶之间,布袋戏偶时而与主角互动,时而穿越时空扮演穿针引线的灵魂角色,作品层次丰富而深刻地演出一个台湾小人物被政治压迫的生命史。(主笔/林采韵)

死死免了米/娩娩工作室

容易因剧名而被忽略,实则是一出极撼动人心的演出。主题是沈重的长照议题,一个地下室,卧病的奶奶、失去双腿的姊姊跟负责照顾的年轻妹妹。一家三个女人,无路可出的社会真实缩影。导演的场面调度、编剧真实自然又入木三分的剧情与口白、演员如同实境秀般贴近真实的功力、舞台设计的别具巧思、道具的高度有机性…这不仅是一个内容极具企图的文本,也是一个在剧场美学各方面表现皆相当出众的佳作。呼应当代议题,也缴出了可以跨越时间的艺术成绩。(主笔/林靖杰)

更(选自2017钮扣计画)/刘奕伶

在三段式的《更》中,刘奕伶以文学性的思考赋予聚光灯某种权力的象徵。在三个不同的段落里,舞者在权力的支配下先是不断被否定、继而尝试逃脱游戏、旋而积极对抗。舞作营造著一个不甘被操纵、不甘心妥协的少女形象。她看似纤细而又松弛的肢体蕴藏著极大的爆发力与速度感,精细、机敏而不失幽默地重新诠释了后现代主义舞蹈关於解构与释放(release)技巧的含义。(主笔/张晓雄)

近未来的交陪:2017萧?国际当代艺术节/龚卓军与协同策展团队陈伯义、陈宣诚、陈盈瑛

《近未来的交陪》成功例示一档真正活用在地文化力量的研究型展览所能拥有的深度与广度:不仅积极挖掘当代艺术与常民信仰文化、传统民艺之间的美学对话,更在两造之间推动一系列深入基本诠释框架、典范参照体系,乃至於理论概念创造的思想交叠运动。从台湾摄影史研究的梳理出发,策展团队巧妙地绕过「美术vs.工艺」的思想窠臼,为传统民艺、民俗这块文化沃土创造令人耳目一新的讨论脉络,并点出当代艺术自身的可能盲点。透过援引「交陪境」这样一个象徵民间社会自我组织力的概念,「近未来的交陪」从台湾自身历史文化的内部挖掘出深具原创性的艺术论述潜能。无论是宏观的文化视野还是具体的策展实践方略都深具独到观点,发人省思。(主笔/王圣闳)

《我身体就是空污监测站》及PM2.5 影像行动系列/林泰州及PM2.5影像行动小组

你们用机器探测,我们却用身体罹癌率来探测空污。科技网络提高远方各种知识奇观的享受,也加速边缘的忽略,跨国资本主义知识经济产销网络更让某些边缘区域承担贫穷与致命污染而难以翻身。

林泰州在这集体的麻痹状态,发起了一个名为「PM2.5影像行动小组」的计划,聚焦在云林麦寮工业区对环境与人体造成的污染危害,并集结各种强大影像能量,在首都美术馆集中声量控诉政府监督职责的旁落,催化了难以收拾的现代怪兽。(主笔/黄海鸣)

勇为—王鼎晔个展/王鼎晔

延续探询大时代里的家族故事,创作者以更为精练的语汇,创造出极具温度和诗意的展现。在故事重建过程中,那未明的、不可言说、无法述说的,以充满弦外之音的方式,把影像所不能及的时空给牵引出来。

展览应用极为简单的元素:以家中打扫的尘土来书写,以白话字(闽南语罗马拼音文字)揭露语言的政治,搭配黄色光晕、大理石、图案以及照片、影像,陌生的、疏离的、声音的、话语的,看似灰飞烟灭、短暂的,在展览空间中却如碑文般,创造出永恒感。(主笔/吴玛?)

破身影/游崴、在地实验

《破身影》是由台湾重要的民间研究机构「在地实验」,以及研究者/策展人游崴所共同发展出的复合性策展计画。策展人以「在地实验」的数位影音档案为对象,邀请艺术家许哲瑜、苏汇宇和余政达,透过对於历史档案的阅读和诠释,进行全新创作,并分别回应台湾1990年代的特定的艺术行动和文化档案。三位艺术家透过风格殊异的影像语汇和空间装置,展现其对於未能参与的历史时空和文化环境的想像。《破身影》也同时拓展出档案研究驱动新的艺术创作、意义生产和机构合作的的多向度文化生产机制。(主笔/赖香伶)

致深邃美丽的(2017台北艺穗节)/梗剧场

这是个介於行为艺术与戏剧之间的演出。五十分钟左右,四个演员与一个塑胶模特只是静静坐著面对观众,全程没有走位与台词,只有深邃的神情与环绕著他们的声响,声音从天灾地变嬗递到日常偶发的家电声响,喧嚣与寂静拉出极大张力,而演员外在不动的限制,逼使他们内在必须更加饱满才不致空掉,因之细腻的内心戏透过状似不变的神情汩汩流出,竟全程没有冷场。这是一个自信满满的大胆实验,实验结果证明内在饱满的创作,即便没有剧情没有走位没有台词,依然能够深刻撞击观众的心灵。(主笔/林靖杰)

琥珀之梦―林羿绮个展/林羿绮

台湾的集体悲情,和例如殖民与国家统治、产业经济型态、家族与世代等的多重历史残局有关。林羿绮有奇特家庭背景,祖父为失踪情报员、功於国而进驻眷村、台湾底蕴造成隔离、集体被迫迁离眷村的经历、父亲因过继成为家族成员、曾跟后来自残的父亲渡过晃荡甚至反社会生活等。《琥珀之梦》成功透过重建父亲过往,以多重甚至对立角色降灵,在个人、家族、社会、国家等历史残局之间,形成身体性、灵异性极强的流动连结。(主笔/黄海鸣)

透明(选自《社交场》)/孙尚绮

编舞家孙尚绮的《透明》除了重新厘定展览与表演之疆界,包括场域与形式、观看与被观看之关系,孙尚绮和他杰出的舞者们以最本质的元素――身体,向人们展示了舞蹈的力量、想像、与思考性,以及身体的强大表述能力,激发出观者丰盛的联想,同时印证了:舞蹈,只要有光、有一方空间,就能无所不能的真理。(主笔/张晓雄)

无,或就以沉醉为名/布拉瑞扬舞团

布拉瑞扬重新出发以来,最为沉重、也最介入现实的作品,揭露在当今看似和平健康、甚至带了嘉年华意味的新型社运抗争型态下,那些不曾被理解或被遮蔽的暗面,以及在抗争过程中,表演、观看、与参与三种姿态间可能形成的矛盾与吊诡。超越了原住民的角度,对各种认同政治提出迂回却犀利的批判。看似即兴的安排,却是步步为营,直指原住民在现实中所遭遇的曲解与歧视。歌者与舞者的表现令人惊艳,整出舞作结构完整,情绪能量层层堆叠,充满了实验创新的勇气。(主笔/郭强生)

微尘.望乡/无独有偶工作室剧团

这是一个直视台湾移工看护家庭的作品。编剧以内省的视点,反应台湾人对於东南亚的歧视与偏见。导演以物件剧场擅长的超现实手法,用「衣柜」隐喻主角内心的世界,藉由「走出衣柜」的人偶说出心中的秘密,对於自己母亲是越南人的情结,逐渐在与越南看护之间的相处当中溶解。但是这种「溶解」并非政治正确的和解,而是自我的回归。「既是越南人也是台湾人」,「既是压迫者也是被压迫者」,这个作品藉由人物的「可交换性」,避免剧场将「移工」当作「他者」来描写,也回避在戏剧的客体化描述当中,再度让剧场成为压迫者的共感政治美学。(主笔/林于?)

还阳记/进港浪制作

本剧结合了西方黑色喜剧与台湾本土信仰,分别於台北东门正德宫、前港福德宫与红树林魁星宫三个地点演出,充份发挥乡土作戏趣味。虽是小型演出,却俱全了剧场的本质要义。台词充满机锋,演出形式亦重新建构在地想像。神坛之外,供桌与天公炉所在的一方小空间即成剧场,没有灯光设备,没有换场,空间本身极富戏剧语言张力。神明、百姓与土地众灵共会於此,更融合了庙外市景街声与庶民日常,丰富了整出戏的脉络,也让生死辩证的主题充满了虚实交错的幽默也让生死辩证的主题充满了虚实交错的幽默。(主笔/郭强生)

十六组入围作品将於五月底由国内外艺术学者、专业人士所组成的决选团,选出三大奖项,得奖名单於六月二日颁奖典礼现场揭晓。除了颁发奖项之外,九位提名观察人亦将撰写个别的年度观察报告,提出作品提名、入围推荐理由之外,更全面的观点;基金会也将於四至五月间规画艺术奖系列推广,包括设置艺术奖专网、入围作品文件展、影音及媒体系列专访等,将年度优秀作品介绍给大众。欢迎透过台新艺术奖ARTalks网站:http://talks.taishinart.org.tw/ 搜寻相关活动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