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編舞家林向秀《心之所向》 探索五顆饑渴之心
舞蹈家林向秀今年應臺北藝術節邀請,返台重現旅美期間的重要編創作品《心之所向》,詮釋人在不同的角度、層面與時空中的心靈狀態,給觀眾一個「心」的力量與方向。
2015臺北藝術節──林向秀舞團X sjDANCEco《心之所向》
8 /14-15 19:30 8/16 14:30
台北 中山堂中正廳
※創作對談-當現代舞遇見莎士比亞
8/15 14:30-16:30
台北 中山堂中正廳
講者:蓋瑞.麥斯特╱sjDANCEco舞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鄧肯舞蹈獎「傑出成就獎」得主、鴻鴻╱詩人,劇場及電影編導
闊別台灣舞壇七年之久的舞蹈家林向秀,今年應臺北藝術節邀請,返台重現旅美期間的重要編創作品《心之所向》,詮釋人在不同的角度、層面與時空中的心靈狀態,是一顆不斷向外追索且「饑渴的心」,希望將這些對人,乃至於對自身文化關懷能夠影響觀眾,給觀眾一個「心」的力量與方向。
《心之所向》包含《混東西二部曲》、《碎玻璃》、《和弦》、《致命的探戈》及美國現代舞宗師荷西‧李蒙(José Limón)經典名作《摩爾人的帕凡舞》。林向秀邀請了同為sjDANCEco舞團與紐約荷西‧李蒙舞團的首席男舞者Raphaël Boumaïla,以及三位舞齡廿年以上的資深美國舞者來台,並徵選廿二位台灣專業舞者及素人表演者,一同演出受美國觀眾喜愛肯定的入圍舞作。
改編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奧賽羅》而成的《摩爾人的帕凡舞》,李蒙把整部劇作濃縮成四個角色,四名舞者身著中世紀皇宮禮服,跳著優雅的宮廷舞蹈,藉由手帕的傳遞,展現出彼此間的信任、背叛。此作首演於一九四九年,歷經六十六年的淬鍊,堪稱為史上被翻跳最多次的美國現代舞蹈,多次巡演世界各地,由林向秀帶回此經典作品,並首度於台灣演出,實屬難得。這次演出的版本為曾與荷西‧李蒙工作的sjDANCEco藝術總監 蓋瑞.麥斯特(Gary Masters)負責舞作重建,由榮獲鄧肯舞蹈獎「最佳舞作重建獎」的原班人馬同台演出。
《摩爾人的帕凡舞》為什麼這麼有名?林向秀說,《奧塞羅》文本很長,在劇場要演兩個多小時,李蒙卻把它精簡成四個人,而這四個人花了廿分鐘用肢體呈現,「他完全不是想要演這文本,而是用舞蹈傳達精神,包括人性的嫉妒、過度的愛、謠言、人性陰暗及醜陋面,藉由這個舞蹈與肢體動作,讓大家看到。」
她表示,四名舞者都有一個代表性意義,一條手帕於不同時間及情節轉換時出現在舞者之間,把《奧塞羅》的故事講得非常精采、簡單,完全沒有口白,只有肢體。「我的老師(麥斯特)跟荷西‧李蒙工作過,李蒙自己也跳過,他也跟很多資深舞者合作過,所以在重建這支舞時,他把他所有工作經驗都集結在一起,現代舞者一定跳得跟那個時代的舞者不同,但傳達舞作的精神是相同的。」麥斯特特別強調,此舞戲劇張力很強,通常不給年輕舞者跳,要過了四十歲的舞者才能勝任。
林向秀說,台灣對荷西‧李蒙比較不熟,李蒙是畫家,不是舞蹈出身,所以,他很重視空間,「他的舞喜歡探討人性,有很多手勢,每個動作都必須有意義,有目的性。他自己雖然是個樂觀主義的人,卻喜歡做悲劇性的舞作;他喜歡表達人性,就像《奧塞羅》,講的就是人性裡的嫉妒及愛恨交織造成的悲劇。」
提到舞作《混東西二部曲》,林向秀回憶,「一開始做《混東西》是二○○五年國家兩廳院新點子舞展,那時我帶了兩個舞者,一個是從加拿大來的Robert,那時做的東西是在一長條桌上,講的是茶和咖啡。Robert長相很奇怪,一副亞洲面孔,其實他是西方人,完全受西方教育。那時在國外,我熱愛咖啡,Maria卻完全不喝咖啡,只愛茶,三個人在桌子上跳上跳下,茶和咖啡互相交換,那時還發展了杜麗娘拿咖啡,芭比娃娃拿茶,這跟二○○七年的創作《傾斜─Tilt》又有些關係。」
她說:「等我到了美國,跟美國舞者工作時發現他們非常嚮往我們的文化,心裡覺得好像應該把這東西更加以強調、再創作一遍;《混東西二部曲》可以看到我說英文,他說中文,互相糾正彼此的發音或語詞錯誤,這其實是用一個比較嘲諷、不同思考的角度,探討我們對自身文化價值的觀念,或對外來文化的接收度跟我們本身文化有什麼差異。」這支舞不像其他作品有明確的文本,只是簡單地從角度及觀念出發。
對於《心之所向》挑選的五支作品,林向秀說:「我們講的是不同面向的飢渴的心。」包括對東西方文化差異,年輕人要改變社會、莎士比亞文本有關人性的貪婪,以及人與人之間親愛,跟社會、時間、空間、環境都有不同的心的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