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剧场实验室《香港三姊妹》 揭露社会百态

《香港三姊妹》浓缩精练的极简美学,探讨著任何地狱都存在的社会议题。 (张震洲 摄)
AAA
微博 微信 复制网址

香港「爱丽丝剧场实验室」年度制作《香港三姊妹》,创作团队透过编作剧场的创作模式,以香港作为背景,重组俄国剧作家契诃夫经典作品《三姊妹》,造就极简主义剧场作品。

爱丽丝剧场实验室《香港三姊妹》

9/1-2  19:30  9/2  14:30

台北  牯岭街小剧场一楼实验剧场

INFO  02-33939888

香港「爱丽丝剧场实验室」年度制作《香港三姊妹》,在香港首演、爱丁堡艺穗节巡演后,紧锣密鼓地来到台北演出,与本地观众见面。创作团队透过编作剧场的创作模式,以香港作为背景,重组俄国小说家及剧作家契诃夫的经典作品《三姊妹》The Three Sisters,配合极简主义的美学,造就极简主义剧场作品。

陈恒辉导演说:「本来我最喜欢的契诃夫剧本是《海鸥》The Seagull,但近年读完它所有剧本后,发觉最触动我的是《三姊妹》,因为当读到剧中人物伊里娜说:『快到莫斯科去吧,到莫斯科啊,到莫斯科!』的时候,我想起我们香港人现在的生活状态。」

曾荣获香港舞台剧多次奖项的陈恒辉阐述自己在创作这出戏时,因为剧中人物刚好生活在俄国皇朝没落,社会开始转变,但新的时代还未来临的那段时期,必须面对大环境的忧苦,却要咬牙撑下去的心境,正符合现在香港人怀著对过往「光辉日子」的思念,却又必须面对不可知的前景,有著剧作与现实不谋而合的既视感。

「《香港三姊妹》在我的作品最不同的地方,是它让你『逃离』现实,但又让你『面对』现实。用的是极简主义模式,说的好像是复杂的事情,但排练接近尾声时,我却发现,所有的问题到最后都只剩一个,我们一生要追求的都只是这个『问题』。」

《香港三姊妹》其实是由两个片段〈香港〉及〈三姊妹〉所组合而成,导演用戏中戏的方式将两者包装在一起,故事大架构是以一群香港演员正在排练《三姊妹》为出发点,却因为一位团员的消失而导致排练中断,却也同时带出了香港剧场演员因生活压力而必须兼职的困境,并透过两者故事之间的穿插,产生了蒙太奇式的反省与对话,将香港百年来的变化做极简的阐述。

这次透过台北艺穗节的机会,爱丽丝剧场实验室已连续三年来台,而这次《香港三姊妹》所带来的议题,虽然是香港社会百态,但却也与台湾现况相去不远。陈恒辉指出,「演员是用粤语演出,但倘若将背景放在台湾,所探讨的议题(如:房价、时尚、甚或政治),台湾观众绝对能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