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麗絲劇場實驗室《香港三姊妹》 揭露社會百態
香港「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年度製作《香港三姊妹》,創作團隊透過編作劇場的創作模式,以香港作為背景,重組俄國劇作家契訶夫經典作品《三姊妹》,造就極簡主義劇場作品。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香港三姊妹》
9/1-2 19:30 9/2 14:30
台北 牯嶺街小劇場一樓實驗劇場
INFO 02-33939888
香港「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年度製作《香港三姊妹》,在香港首演、愛丁堡藝穗節巡演後,緊鑼密鼓地來到台北演出,與本地觀眾見面。創作團隊透過編作劇場的創作模式,以香港作為背景,重組俄國小說家及劇作家契訶夫的經典作品《三姊妹》The Three Sisters,配合極簡主義的美學,造就極簡主義劇場作品。
陳恆輝導演說:「本來我最喜歡的契訶夫劇本是《海鷗》The Seagull,但近年讀完它所有劇本後,發覺最觸動我的是《三姊妹》,因為當讀到劇中人物伊里娜說:『快到莫斯科去吧,到莫斯科啊,到莫斯科!』的時候,我想起我們香港人現在的生活狀態。」
曾榮獲香港舞台劇多次獎項的陳恆輝闡述自己在創作這齣戲時,因為劇中人物剛好生活在俄國皇朝沒落,社會開始轉變,但新的時代還未來臨的那段時期,必須面對大環境的憂苦,卻要咬牙撐下去的心境,正符合現在香港人懷著對過往「光輝日子」的思念,卻又必須面對不可知的前景,有著劇作與現實不謀而合的既視感。
「《香港三姊妹》在我的作品最不同的地方,是它讓你『逃離』現實,但又讓你『面對』現實。用的是極簡主義模式,說的好像是複雜的事情,但排練接近尾聲時,我卻發現,所有的問題到最後都只剩一個,我們一生要追求的都只是這個『問題』。」
《香港三姊妹》其實是由兩個片段〈香港〉及〈三姊妹〉所組合而成,導演用戲中戲的方式將兩者包裝在一起,故事大架構是以一群香港演員正在排練《三姊妹》為出發點,卻因為一位團員的消失而導致排練中斷,卻也同時帶出了香港劇場演員因生活壓力而必須兼職的困境,並透過兩者故事之間的穿插,產生了蒙太奇式的反省與對話,將香港百年來的變化做極簡的闡述。
這次透過臺北藝穗節的機會,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已連續三年來台,而這次《香港三姊妹》所帶來的議題,雖然是香港社會百態,但卻也與台灣現況相去不遠。陳恆輝指出,「演員是用粵語演出,但倘若將背景放在台灣,所探討的議題(如:房價、時尚、甚或政治),台灣觀眾絕對能感同身受。」